拥抱碳中和,地热能产业进入崭新发展期

   2021-12-07 地源热泵网5524
核心提示: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地热产业要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加快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区域能源开发和能源转型,通过不断提升地热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以此助力地热行业走向更高层次。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广受社会讨论的热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已逐渐走到舞台中央,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将进入飞速发展的崭新时期。

节能、提效是实现双目标战略之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双碳”作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其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受访的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节能、提效问题首当其冲。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例如钢铁、水泥等工业,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要进行改造,节能减排是关键。二是能源结构调整,要促进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化,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

国务院日期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以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定主要目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

双碳目标下低碳、无碳能源的生产和应用增长是基本方向。2021年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征求<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征求意见稿从严从紧从实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以“降碳”为抓手,加快推动绿色转型。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约85%。要达成“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使用过程只是利用热能或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温室气体的产生。”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焰华介绍,冰岛有世界上最洁净的首都,使用地热能替代了污染型的化石燃料,利用地热能供热可减少大量CO2的排放;雄县一改传统燃煤方式供暖,依靠地热能综合开发实现城区供暖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成功打造为中国首座“无烟城”。

以节能提效为引领推动“十四五”低碳转型已成为社会共识。近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制定公共机构低碳引领行动方案,并着重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热泵、高效储能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已走向舞台中央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风电、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致力于打造地热能清洁供能全产业链开放式产品技术服务平台的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惊涛表示,国家“双碳”目标的设定为地热能及地源热泵企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机遇和丰富的市场实践机会。在碳中和的推动下,地热市场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地热能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地热已经由过去的‘微不足道’变为现如今的‘举足轻重’,而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推进,以地热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逐渐走到舞台中央。

清洁供暖对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梳理发现,近期以来,山东、河南、辽宁等多地开始部署冬季清洁供暖准备工作。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措施中,明确2021年底全省清洁取暖率达到70%,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不断提高全省取暖清洁化比重。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山东省2021年清洁取暖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新增清洁取暖5634.87万平方米,农村地区新增清洁取暖200.17万户。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河南省2021年清洁取暖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2021年11月15日前,全省新增清洁取暖能力54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集中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新增地热能供暖能力1400万平方米,新增生物质供暖能力1000万平方米。

“双碳”愿景下,清洁取暖有望加速推进。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调研室主任罗佐县表示,地热可以广泛用于民生和工业、农业、旅游和服务业等领域,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热的需求可以说无处不在。

以冬季供暖为例,现在不仅是北方居民冬季需要供暖,南方也开始重视并发展集中供暖以取代之前的分散供暖。“发展集中供暖自然会带来能源需求增长,在不给国家能源安全增加负担,不给国家环境治理带来压力的出发点之下,发展地热供热是理想的热源选择。”罗佐县说。

陈焰华表示,近几年,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主的南方冬季供暖的需求和呼声持续加强。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既可供冷又可供热且与建筑能源特性和供冷供热需求密切相契的市场竞争力极强的清洁低碳能源利用技术,是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必然选择。

今年4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表示,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5年翻一番。

“未来随着与地热利用相关领域的扩展和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必将更进一步地促进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使沉睡在地下的宝贵的地热资源从地层深处取出,造福人类和地球,地热利用也必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崭新时期。”陈焰华说。

大力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破立之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需要国家攻坚克难的决心,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的行动。

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我国地热能发展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目前我国地热产业还存在资源家底不清、管理体制机制未理顺、产业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等挑战。

罗佐县介绍,地热利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之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初级的原始利用方面,技术含量比较低。他指出,“之前水热型地热开发由于不重视回灌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地热开发利用不可持续。时至今日,水热型地热开发利用的回灌技术依然是短板,地热回灌率不高。”

2020年河北、山东等省关闭了一批地热井,这与其运行不规范,与生态红线的底线要求有冲突。“如果全面推行标准化经营,地热产业能否全面改进质量适应新的要求,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定会有难度,这是目前地热开发利用面临的重大挑战。”罗佐县说。

“目前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不够”,这是受访者普遍向记者反馈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的地热勘查项目主要是调查类、预可行性勘查类,所谋划的是规划、战略,并非为开发阶段服务,尤其是难于直接服务于供暖开采。地热供暖勘查项目,很大程度上需要借重于市场运作。“地热能勘查规划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要以供暖开发勘查为重点。在布局上优先选择在需要供暖开发的城市、乡镇等人口集聚区,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地热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一直没有理顺,之前围绕水热型地热的属性理解,政策执行者方面存在争论,地矿部门和水务管理均介入管理,带来大量的管理成本,影响到产业化推进。另外,地热动态监测力度不够,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建立全面的地热资源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为科学规划与指导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有序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在非化石能源发展步伐加快之际,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替代,相互之间的竞争客观存在。”罗佐县表示,一定程度上说,哪一种能源的投资者和生产者能够较快速度、较高效率实现转型,该行业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对地热行业尤其如此。“双碳目标之下,地热行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也好、行业也好一定要树立机遇意识,共同做好地热产业的推动工作。”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地热产业要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加快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区域能源开发和能源转型,通过不断提升地热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以此助力地热行业走向更高层次。(文/代海雷 )


责编:dhl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地热加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