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地热能资讯首页 地热能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京津冀开展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示范研究

2018-07-18 13:2813820何宗家中国自然资源报
      7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到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献县)科研基地调研时指出,要不断深化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示范研究,打造“采灌均衡,深浅联用,清洁高效,永续开发”的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为京津冀地区地热规模化、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示范模式和关键技术支撑。

      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献县)科研基地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北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队和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座谈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介绍了科研基地建设总体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地热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王贵玲汇报了科研基地的建设模式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王昆指出,党中央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坚定决心。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综合利用对于我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空气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昆强调,经过多方努力,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献县)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今后要不断深化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示范研究,由点到面,着力建立可复制的经济模式,打造“采灌均衡、深浅联用、清洁高效、永续开发”的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技术、装备成果的集成总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成果影响,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省级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地方政府四方积极性,打造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多赢模式。

又讯:

京津冀成浅层地热能重点开发区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应对采暖期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扎实推进北方地区采暖季大气污染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北方采暖地区燃煤减量替代的通知》提出,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居民供热等领域燃煤减量替代,提高区域供热(冷)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支持引导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前景持续向好,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所谓浅层地热能(亦称地温能),是指自然界江、河、湖、海等地表水源、污水(再生水)源及地表以下200米以内、温度低于25摄氏度的岩土体和地下水中的低品位热能,可经热泵系统采集提取后用于建筑供热(冷)。

      “在《通知》的助推下,浅层地热能利用相关政策机制和保障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健全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咨询评价、关键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产业体系,推动热泵供暖(制 冷)等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逐步加快发展的步伐。”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原主任郑克棪表示,我国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掀起发展热潮。

      “近年来,我国热泵等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已基本成熟,产业迅速崛起,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一定的产业基础。”郑克棪还表示,其中地源热泵应用的快速发展,2016年全国地源热泵总应用面积近5亿平方米,“地源热泵行业主要包括主机生产、系统集成和配套产业三大领域,目前这三类企业超过4000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润青则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迎来发展好时机,一方面集中供暖为其发展提供很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煤炭减量化、大气污染法治的要求,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外,开发利用地热能可降低城镇采暖等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减缓环境资源压力,从而优化我国在城镇供暖方面能源消费结构。

      此外,作为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能资源储量大、分布广,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资源潜力巨大。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 年调查评价结果,全国 336 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 1.25 万亿吨标准煤,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埋深在3000-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

      在政策支持引导下,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 7 亿平方米,新增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 4 亿平方米。业内估计,在此期间,我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可拉动投资约1400亿元,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可拉动投资约800亿元。

      京津冀地区成浅层地热能重点开发区域

      《通知》明确提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北方采暖地区为重点,到2020年,浅层地热能在供热(冷)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在替代民用散煤供热(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区域供热(冷)用能结构得到优化。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京津冀地区将成为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冬季大量使用散烧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迫切需要推进清洁取暖。“为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和雾霾治理,京津冀地区力推采用‘煤改气’‘煤改电’等方式,改变传统的燃煤供暖方式,然而2017年冬季以来,气荒问题给北方采暖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带来了很大困扰。”郑克棪表示,这就需要采用多途径清洁供暖方式,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可成为这一地区很好的取暖选择路径或重要的取暖方式补充。“通过地热能替代方式,可更为有效地应对冬季‘气荒’,从而促进北方地区燃煤减量替代。”

      同时,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年利用浅层地热能对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为3.92亿平方米,其中京津冀85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的20%,是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程度最高、用于建筑物供暖制冷规模最大的地区。同时,京津冀地区独特的构造演化特征成就了其丰富的地热资源,如北京有10个地热田、天津有8个地热田,河北省有30个地热田,为规模化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胡润青表示,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和开发经验丰富,且取暖市场需求大,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胡润青还表示,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0部门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将地热取暖纳入其中,以提高北方地区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从而构建绿色、节约、高效、协调、适用的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体系。

      多措并举促浅层地热能发展

      与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相比,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一直处于默默无闻、不温不火的状态。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1.02 亿平方米。有专家认为,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存在经济激励新政策和补贴标准缺失资源勘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乏等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多方共同把脉,推动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目前我们对全国地热资源潜力的认识尚停留在估算水平,可供进一步开发规划利用的地热能资源很少。”赵克棪表示,这需要加快组织开展对地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力度,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同时,由于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滞后,目前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多头管理审批、地热尾水回灌比例低等问题。赵克棪表示,制定地热法和地热管理办法刻不容缓。“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设计、施工、运行、环保等相关标准,明确浅层地热能热泵系统的能效、回灌、运行管理等相关要求等。”

      此外,目前我国通过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的方式尚处在初期,仍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补贴,以推动其发展。胡润青表示,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取暖的补贴标准,应给予同等甚至高于“煤改气”“煤改电”的标准,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布局。(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资金支持!北京2024-2025年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征集启动
根据2024年10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财政局印发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每形成1吨标准煤/年的节能量,奖励1200元/吨标准煤。”

0评论2024-11-1935

总投资5.3亿!2024年全国实施单体规模最大中深层地热项目投运
项目总体由5个热源站组成,共有开采及回灌井34对,采用行业领先的“取热不耗水+无压回灌”和“板换热泵梯级利用+智慧管控”技术,配合五级联动的多热源联网生产管控系统,可替代传统供热面积390万平方米。

0评论2024-11-1284

陕西咸阳:确定地热优先、应用尽用的基本原则
截至2023年12月,咸阳市地热供暖面积总计846.53万平方米,其中城区地热供暖面积约501万平方米,整个采暖季全市可节约燃煤25.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20万吨。

0评论2024-11-1167

推进地热能应用!安徽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2024年起,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等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75%节能标准,其他市2025年起执行。到2025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能效较2020年提升30%。到2025年,全省星级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0评论2024-11-1180

北京:节能改造每减一吨煤奖1200元 有效期至2028年
对于入选项目,每形成1吨标准煤/年的节能量,可获得奖励1200元。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至2028年12月31日施行。

0评论2024-1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