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地热能资讯首页 地热能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中国地热》封面人物|方肇洪: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开拓者

2022-05-07 08:4620790地热加
 《中国地热》2022年第4期封面人物
微信图片_20220505145304


方肇洪: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开拓者
 
文 | 《中国地热》记者 刘进 代海雷


2022年3月,奥运史上首届全部场馆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的北京冬奥会闭幕不久,就传来一则好消息:北京市今年将新增地源热泵项目1000万平方米,累计利用面积要达到80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供暖空调产品,正在助力北京实现绿色发展。这仅是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的一个缩影。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勃兴,与一个人分不开。

同年4月1日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中国第一个全文强制性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正式实施,其中对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方案设计作出明确规定。地源热泵系统作为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空调冷热源系统,已纳入到建筑节能规范管理体系中。这些规定也与一个人的设想不谋而合。

时间再往前回溯,1981年“五一”前后,一位36岁的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硕士毕业生一脚踏入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这位文质彬彬的瘦高教师后来创办了这所中国地热能教育重镇的首个地源热泵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中国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个人物。这个人,名叫方肇洪。

微信图片_20220505172501

2000年,受国家公派,年届55岁的方肇洪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学习三个月,有备而来的他选定了当时美国也是世界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中心——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也是国际地源热泵协会总部所在地)。“与前两次出国不同,这次我是专门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去的,就是要学习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然后带回来投入实际应用。”二十多年后方肇洪回忆说。

2001年5月,国内第一个能够实际投入使用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工程中诞生。方肇洪告诉《中国地热》记者,虽然这只是规模不大的第一个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已经采用了很多符合国际规范的先进技术,包括独立开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软件“地热之星”、深层岩土热物性测试仪等。

2002年,在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热泵大会上,报道以上工作的论文成为唯一上会宣读交流的中国作者的论文。

此后多年,方肇洪以布道者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种论坛、讲座、报告会上,推介他的地源热泵新技术新理念,听众涵盖学生、工程技术人员、政府管理层和企业家。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20年中估计做了近200场讲座和技术交流,在社会上引起了对地源热泵技术的广泛关注。”

20多年来方肇洪与地源热泵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首席教授和方州地源热泵研究所所长。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理事。他还是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会员、国际地源热泵协会(IGSHPA)会员。
 
先后主持完成了一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80余篇;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特性和自然对流换热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多级热网分布式微机控制系统”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地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他主持完成的“浅层地热能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20505172444


方肇洪为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业内被誉为“中国地源热泵空调技术的开拓者”。一时间,方肇洪成为当时中国地源热泵技术领域的“明星人物”。

进清华读研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是我一生的重要机遇,为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方肇洪告诉《中国地热》记者。

方肇洪1978年考入母校清华大学热工理论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王补宣。百废待兴之际,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方肇洪和同学们都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重新学习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争分夺秒地学习,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取知识,基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2019年,在清华大学毕业50周年之际,方肇洪再次回到母校

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坦言,在知识层面,学会了计算机和英语,加深加厚了数学基础,这三项基本技能成为他其后研究工作的基本手段,使其终身受益。在更大的层面上,有幸成为王补宣教授“文革”后(也是正式被授予学位的)第一批两位硕士研究生之一,“这是我终生最大的荣耀和幸事”。

王补宣院士做学问做人的高贵品质,给方肇洪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王补宣教授性格谦和,行事低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学问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忆及恩师,今年已77岁高龄的方肇洪哽咽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从小缺少父爱的他动情地说:“我受他的影响至深,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洁身自好的处世之道都是我终身的楷模。王补宣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1985年2月春节刚过,已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任教的方肇洪再度回到清华,继续跟王补宣教授读博士。

直至70岁以后,方肇洪还一直保持着自己做研究的能力,包括推导公式、编程、计算和写作。这不能不说也是受到恩师的教诲与影响。

2019年8月王补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方肇洪专程赶赴北京八宝山为尊敬的师长送别。至今方肇洪家中珍藏着1989年王补宣来济南,到他在山东建工学院的家中做客的珍贵照片。

“我1963年进清华读本科,直到1987年取得博士学位,期间三进清华,跨度24年有余。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岁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篇章。”方肇洪告诉《中国地热》记者,作为清华学子,能够也应该为祖国做一些贡献,这样才会问心无愧。

“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1986年,受国家教委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委派,方肇洪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冶金系工作一年,导师是Dr. Roy Taylor。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他用勤奋、自信和实绩,令导师和外国同行刮目相看,其研究成果在第十届欧洲热物性会议上发表,后来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广泛赞誉。

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与Dr. Taylor第一次见面,方肇洪坦率直言,将按计划在英国待满一年,不会延期。“当时国内外的差别实在太大,早期出国的留学人员大部分都不准备回来了。我从一开始就决心要学成回国,一方面是与王补宣教授有约,同时也确实胸有爱国之心。虽然不敢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而且我的力量的确很微薄,但相信自己作为清华学子还是能够,也应该,为祖国做一点贡献,这样才能问心无愧。”

在英国,方肇洪的时间表排得很满,按照国内一周工作70个小时的节奏连轴转。因为他知道一年的学习访问时间宝贵。“我在英国一年最大的收获是自信心,对自己英语的信心和对研究能力的信心。我那时只是山东建工学院的讲师,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在跟外国的学生和学者的接触中,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能力不比他们差。”方肇洪说。

方肇洪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实验室

方肇洪也和导师Dr. Roy Taylor结下了深厚友情。Taylor两次亲自开车带他出去玩,在具有浓郁英伦风情的小镇Chester,Taylor还买了一个当地产的花式蜡烛赠送给方肇洪,这个礼物至今还放在他家里的架子上。Taylor夫妇与他们的女儿和岳父母住在一起,曾多次请方肇洪来家中吃饭。“特别是那年的圣诞节,我快要回国了,他们请我在家里共度节日,晚上再把我送回家。”那段美好时光至今回忆起来仍令方肇洪心里暖融融的。

方肇洪是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十八年后(2004年),他再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会后专程去曼彻斯特看望了Dr. Taylor夫妇,并请他们吃饭。“当年他们请我到家里吃饭很多次,我没有回请过他们,今天算是还礼吧。”

1993年,方肇洪再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抱着“不能给中国人丢脸”的信念,在加拿大短短半年,他就撰写了两篇高品质论文,分别发表在著名的《国际传热传质杂志》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的《传热杂志》上。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循环流化床技术的Grace教授,是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亲眼目睹了方肇洪的勤勉和创新精神,主动嘘寒问暖,后来他对前来加拿大求学的方肇洪的学生解东来说:“你的老师方教授是个天才”。

“欣慰自己做了世界上从未有人做过的事”

方肇洪曾意味深长地说,我前半生的学习和研究似乎都只是正剧开场前的铺垫;由于命运的眷顾,在我54岁的时候碰到了我可以把后半生托付其中的一个事业,这就是把地源热泵技术引进中国并在中国推广应用。

1999年方肇洪开始关注地源热泵技术。因为彼时的中国,地源热泵发展已初具天时地利人和之势。1990年代起,中国受困于不断恶化的大气污染,节能减排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用什么来替代逐步取缔的中小型燃煤锅炉?热泵技术当仁不让,开始进入建筑供热领域。首先得到推广应用的是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山东在这一领域一时领风气之先。作为山东暖通空调界的教师,方肇洪一直关注这一技术的应用发展,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它受制于地下水资源的局限性。

当时方肇洪找到山东省建设厅科技处处长,明确告知地下水源热泵存在的弊端,发展难以持续。谁知,那位处长反问:你说不可持续,那还有什么好办法吗?方肇洪回答:我听说国外有一种不抽水的热泵啊。

“这地下水源热泵在中国热闹了一阵子后,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等到政府和企业界形成“地下水源热泵真的不行”的共识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五年。方肇洪的先见之明再次得到验证。

微信图片_20220505172526

在2017年第十届国际暖通空调学术会议上,大会主席方肇洪致欢迎辞

2000年,方肇洪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受国家公派去美国学习三个月。与前两次出国不同,这次他是专门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去的,就是要学习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然后带回来投入实际应用。在访问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期间,他一方面利用国际地源热泵协会(IGSHPA)年会和展览会学习地源热泵系统的设备、材料和施工的技术细节,同时把重点放在学习地埋管换热器的理论和设计计算上。因为他知道,关于钻井和埋管施工以及材料等问题,回国后可以找到合适的技术资源帮助解决,只有地埋管的设计计算问题对中国的工程界是全新的课题,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对此他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来。

凭着一股子钻劲、自信和职业敏感,方肇洪锚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跟随方肇洪近40年的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刁乃仁,既是方肇洪的学生也是学术合作者,他在接受《中国地热》记者采访时认为,自2000年以来,方先生专心致志研究竖直地埋管岩土层工程传热分析。采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浅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利用中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机理与优化设计方法、岩土热物性测试及地埋管传热强化等关键技术,揭示了深层岩土传热规律,开拓出大空间多维非稳态地下传热分析与工程应用的新途径,形成了系统的地埋管地热能利用技术体系。理论和实践上有显著创新,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地埋管地源热泵这一节能减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及在地源热泵技术的理论研究上能够取得一些突破的重要原因,方肇洪认为,除了此前在知识和研究能力方面的积累以外,有两个“偶然的”因素对他在地源热泵技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在1999年取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土木工程和暖通空调是率先招收研究生的两个学科。招收研究生促进了学校的研究氛围,促使了研究团队的形成,也有了研究生作为研究的生力军,这就使他有可能在这里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二是受师弟贾力教授邀请一起编写研究生教材《高等传热学》(2003年第一版),促使他在传热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并更加系统化。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如果说有创新,也就是说世界上之前谁也没做过的事,第一个就是解决了‘有均匀渗流时无限长线热源温度响应的解析解’。是我第一个把这个模型给解出来了,这个解,数学书上没有,传热学书上没有,地源热泵的书上当然更没有。”

方肇洪进一步指出,对于多孔介质中有导热和对流复合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此前在传热学和数学专著中都没有见到有解析解。“这个工程上的难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在编写《高等传热学》教材中“移动热源”这一节的时候,我领悟到,通过某种变换,点热源在均匀渗流中的热响应可以等同于移动热源问题。根据格林函数法的概念,任何形状的瞬时的或连续的热源所产生的温度响应都可以表达为瞬时点热源的温度响应的叠加,即积分。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得到有均匀渗流时无限长线热源温度响应的解析解。”

这篇英文学术文章后来投到知名的《国际热科学》杂志,审稿和编辑的结论是无需作任何修改立即发表。这篇论文自2003年发表以来,被引量已超过千次。

方肇洪至今仍感慨不已:“我觉得一辈子如果不做工程、不做什么应用,就解这么一个数学题,我也很欣慰,也算没白活了。当然,如果不做地源热泵、不做实际事,我怎么会碰到这么一个题目呢?”

信然!方肇洪的自信与成功,正来源于他对地源热泵的源源不断的工程实践。

他的另外两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螺旋埋管的传热》和《传热数值模拟中的降维计算方法》,也均来自于工程实践。前者得益于方法上的突破,一次导得4个复杂的二维非稳态传热问题和9个三维非稳态传热问题的解析解。后者是数值计算方法上的理论创新,同样来自于地源热泵的工程实践。在采用的模型具有同样精度的条件下,在计算单孔和多孔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问题时,方肇洪团队的计算效率比采用商业软件的计算分别提高一万倍和十万倍量级。“因为我们针对问题的具体条件,结合多年来在地埋管换热器传热问题中成功运用叠加原理的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热数值模拟中的降维计算方法。”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也是比较欣慰的啊。做了一点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方肇洪告诉《中国地热》记者。

“生意上的事,交给能干的人去做”

从决定进入地源热泵技术领域的那一刻起,方肇洪就打定主意,不是要为做学问而做学问,而是要把这个先进的有用的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让它造福人民,也为人类共同的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他对借力发力的价值有清醒的认知。

且看方肇洪怎么说:在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即使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我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包括钻井技术、管材及配件、回填材料、专用机械设备等,我广泛寻求各方面专业人士的帮助,请他们参与到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中来,以求在中国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源热泵产业。地源热泵技术涉及到暖通空调和地质钻井两大工程领域,也就是“地上”和“地下”的结合。“要推动这个产业,要把它推广应用,我一定不是光做我自己的那一点事(理论研究),我希望找各式各样的专业的人来一起做,做对做成。”


方肇洪在2021首届长三角地源热泵论坛上

“地上”与“地下”的结合,方肇洪的选择没有错,但是推广应用需要开拓市场。对方肇洪而言,市场显然不是他的强项:“做企业我肯定不行,要把技术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这个事更需要有适合的能干的人去做。”

左边是学术,右边是市场,方肇洪站在中间地带。“走出纯理论的象牙塔、实现产业化的第一个途径,就是自己带头去试。自己不擅长的事就找人合作。”2005年和2012年方肇洪一马当先地先后组建了山东方亚地源热泵空调技术有限公司和山东中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个科技实体,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中试和示范,先后完成地源热泵供热空调工程1000多万平方米。

方肇洪始终相信,推动产业化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宣传。自2007年起他受聘担任大型专业期刊《地源热泵》杂志主编(《中国地热》杂志前身,2021年1月,《地源热泵》正式更名为《中国地热》)。多年来,这本杂志在“传播地源热泵技术,增强公众对地源热泵技术的认知,争取政府的支持,对大量的进入地源热泵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帮助”诸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平台作用,方肇洪对此印象尤深。

微信图片_20220505172520

十多年后,方肇洪坦率地告诉《中国地热》记者:“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它的作用比技术要大得多得多;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他的本事也比我们教授大得多得多。我对他们从来是很佩服的。中国地源热泵产业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拼搏和辛劳。”

方肇洪深知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定位永远只是“学者”。他推广技术,却与赚钱保持着距离;企业的经营完全托付给合适的合作者。他参与公司运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第一线触摸到技术瓶颈和行业发展的动态。

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以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地源热泵产业已经走向成熟。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地源热泵的装机容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地源热泵实际年利用地热能的数量稳居世界第一。

如今,中国地源热泵产业从向欧美学习开始,仅用20多年时间就步入快车道,方肇洪对此的解读是,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地源热泵技术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二是政府对地源热泵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联盟凝聚行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了应用推广。

到2016年,在两位院士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为中国初长成的地源热泵产业的成长成熟再添一把火。方肇洪被推举为联盟第一届理事长。

从单打独斗到协调作战,方肇洪为地源热泵产业发展奉献心力。正如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刁乃仁所说:鉴于方老师在地源热泵研究应用领域的影响力和信誉,从各种渠道向方老师咨询地源热泵相关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方老师从地源热泵技术发展推广大局出发,不计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总是热情迎送,真诚交流,耐心回复。方老师所作的这一切,目的是为了尽快让更多的人或企业了解掌握与发展推广地源热泵技术,他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

“更看重社会效益”而非短期利益,使得方肇洪这位中国地源热泵领域的拓荒者实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辈子不讲假话空话”

科学家的本色是求真务实。“真”是检验一位学者、教授成色的试金石。方肇洪作为“过来人”深谙信誉对一个书生、师长、学者的分量。

对于这一点,他发自内心地感激恩师王补宣院士。正是这位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教给他做人的真谛

清华大学热能系李俊明教授在回忆王补宣时说:“或许有人会说,王先生是一个‘不太合时宜’的人。但他是一个地道的学者,我们都很佩服他。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王先生确实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王补宣先生热爱教育事业,毕生致力于热工学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方肇洪正是其中之一。

“不太合时宜”一语,恰恰是对那种不肯曲学阿世,而是坚持独立思考,“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人和学问的褒扬。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方肇洪从恩师身上学到和体悟到的点点滴滴,让他在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征途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做买卖的人,你要叫他都说实话,这要求太高,而我做学问的人,你要叫我说假话,这个要求也太高,我做不到。”方肇洪对地源热泵行业曾经冒出的种种乱象颇不以为然。

方肇洪坦言:“我喜欢说实话啊,我们应该摆正心态。我不喜欢做学问的人跟做买卖似的去忽悠人家,包括把浅层地热能的储量啊什么的一算算到比煤炭还要厉害,比太阳能都厉害,子孙万代都用不完云云。那真是胡扯!”

方肇洪对地源热泵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又抱持一种可贵的冷静:“地源热泵是一种好的节能技术,可以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应该用在对的地方。它在可再生能源的未来里头,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东西。当前最关键的还是太阳能、风能。长远来说,核聚变也有可能在未来10-20年里有所突破,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方肇洪对学术界一些不良风气也深恶痛绝,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不同场合,他对地源热泵的好处和弊端都“一二三”地摆明,特别是冷热负荷平衡问题,占地问题,新旧建筑差异问题,农村地区推广可适性问题。“不要光宣传地源热泵的好处,对弊端一概避而不谈。我虽鼓吹地源热泵、推介地源热泵,但我从来不说地源热泵总是最优选择。任何解决方案都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从研究的角度看问题,发现(证明)一种技术的缺点同样也是重要的进步。”

采访完方肇洪的第二天,他又发来语音,剖白心迹:“我想用一句最短的话来概括我自己:我就是个学者,一辈子说真话、干实事。如果稍微展开一点,干实事就是:第一,(我所从事的)理论研究都是针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其二,积极推动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要用对、用好。”

曾经跟随方肇洪近40年的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刁乃仁告诉《中国地热》记者:和方老师相处这么多年,我切身感受到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与风范。心底无私天地宽。他在地源热泵技术宣讲、学生培养、公益咨询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感人、难忘的印象。

“我在乡下轧棉花榨油织麻袋的十年没有白过”

2021年,在山东建筑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在建大从教已40年的方肇洪曾用一句话勉励建大学子,令人感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如果你对生活不失望,生活也不会让你失望。

1963年,方肇洪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但生不逢时,三年后即遭遇“文革”,1968年被分配到山东省利津县,在那里轧棉花、榨油、织麻袋,一干就是10年。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中,他还是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知识和劳动回报国家和人民,同时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增长才干。

微信图片_20220505172538

从太湖之滨的故乡无锡,到祖国心脏北京,再到黄河三角洲的利津。生活的坎坷并没有动摇方肇洪求学向上的信念。正如那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所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978年初,传来消息,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这不啻一个巨大喜讯。

时年已33岁、拖家带口的方肇洪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重返母校。这一决定后来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利津麻纺厂的大学生就只剩下我一个了,有一点门路的中学生也都跑了。我没有门路,也不会求人,考研究生是我唯一的出路。我决定还是回清华,报考王补宣的研究生。”40多年后,方肇洪忆及那段岁月,其情其景仿佛历历在目。

当时还在厂里“下放车间劳动”的方肇洪,不愿意(也不适合)为复习考试而请假,只能利用下班时间学习。考试科目包括政治、数学、外语和专业课。毕业前在清华只念了三年书,另两年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被裹挟进那个特殊年代,无法读书。

“到利津县十年,从事轧棉花、榨油、织麻袋这样的工作,大学的书本早就扔掉了,特别是有外国文字的书一本也没有留下,连词典也没有了。”往事不堪回首。

十年,多么宝贵的青春岁月,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十年?更何况那是本应朝气蓬勃的十年。

那些路都白走了吗?

没有。

方肇洪的回答掷地有声:“我觉得这是人生的一个有益的历练。人的一生会碰到各种坎坷,其实你应该坦然接受他,这都是对你的一个很好的锻炼。今天我快八十岁了,再回过头去看,真是如此。”

方肇洪一语中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前面的付出终将会有回报。

采访手记:

在众声喧哗中追求宁静

因为疫情关系,《中国地热》记者采访远在山东济南的方肇洪教授是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

虽然已是77岁高龄,在屏幕的另一头,方肇洪先生的声音依然洪亮,不时发出爽朗笑声,那是一种没有心机的笑。

“说实在的,你们给我画像画成什么样,我并不很在乎,无所谓的。”“画像”是方先生对此次访谈的一个“设定”。在采访前,《中国地热》记者对他的初始印象体现在三个“一”上:一介清朗书生,一位正直师长,一个纯粹的学者。

这种辨识度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不断得到提升。

“其实我并不希望你们把我‘化妆’得太厉害,什么高大上,没有那个事。”视频对面的他朴素地讲述自己,不渲染和标榜什么。

专注做学问,是方肇洪的人生追求,“我觉得那才是我的乐趣所在。”

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有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对方肇洪也不例外。

在清华大学十多年的负笈求学经历,是他一生弥足珍贵的记忆。“传热理论是我的强项,是从王补宣老师那里学得的。王补宣是中国传热学的鼻祖,我学的东西这一辈子还能用上一点,真正发挥作用,我感到很欣慰,也对得起我的老师。”

君子如玉,德被天下。而这,正是恩师的人格魅力的一种投射。

求真务实是方肇洪一生的母题,也贯穿了他全部的学术和人生历程。

2008年方肇洪在学校退休,2019年辞任所有的社会兼职,与众声喧哗渐行渐远。

他开始沉静下来,凝神覃思,细细品味人生的真实与生命的厚度。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责编:lj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性能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中牟试验场地为例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典型地下水渗流场对地埋管换热能力及其周围地层温度场的影响,从而提出与渗流工况相匹配的换热孔最佳布设方案,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0评论2024-10-17135

中广欧特斯将加速河北热泵清洁供暖市场拓展
自2016年,以京津冀为首的北方各地纷纷开展燃煤锅炉替代行动,采用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代替燃煤锅炉为用户提供冬季供暖服务。从市场应用来看,煤改可分为煤改电与煤改气两种。河北地区早期推行煤改政策时,煤改气占据市场较大份额,但随着燃气供应不足,气价上涨等问题出现,影响着民众的供暖需求。尤其是,近期河北石家庄、秦皇岛、唐山、沧州、定州、廊坊等地区相继上调天然气价格,调

0评论2023-07-122259

《热泵空调节能潜力分析报告》:热泵空调的节能潜力究竟如何?
《报告》中,从热泵重新定义空调的理念出发,热泵空调的发展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强热(冷)高效型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于2022年12月13日正式发布开始实施。相信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用热泵重新定义的空调将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一起探讨了未来热泵空调发展的预测。

0评论2023-07-121925

欣思源新增专利信息授权:“一种可发热储热的复合纤维”
每经讯,据启信宝,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欣思源(872250)新增专利信息,专利权人为欣思源,发明人是吴铁城、许天平、田振红。专利授权日为2023年6月13日,专利名称为“一种可发热储热的复合纤维”,专利类型为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为CN202221309116.X。该专利摘要显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发热储热的复合纤维,所述复合纤维包括第一纤维结构和第二纤维结构,所述第一纤维结构由A

0评论2023-07-04903

兰考正大1500万肉鸡养殖及配套项目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设备招标采购
兰考正大1500万肉鸡养殖及配套项目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设备采购招标公告(招标编号:HNZB2022N1076)项目所在地区: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一、招标条件本兰考正大1500万肉鸡养殖及配套项目水源热泵供暖系统设备采购项目己由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批准,项目资金来源为其他资金自筹,招标人为兰考正大禽业有限公司。本 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二、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2.

0评论2022-11-21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