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说明时代在呼唤崇高精神的回归。”李德威教授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开发地热能,中国能崛起”的十字遗言,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也深受感动,他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李德威非常聪明、非常努力、专业功底非常扎实,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的优秀教师。弥留之际留下的十字遗言折射出他爱国奉献、不忘初心、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王焰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和李德威1984年就相识,一起参加过野外地质考察、一起参加科研项目论证会和学术会议。地质工作者有个特点,不仅与祖国大好河山亲密接触,也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骨子里透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就拿汶川地震来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李德威第一个报名,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开展调查工作,为灾后重建提出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李德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事迹令人动容,在病床上生命垂危还牵挂科研,体现的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焰新说,从本科到硕士,到跨专业读完博士,李德威经历了地矿业不景气的时代,很多人相继下海,他没有随波逐流,甘坐冷板凳,在25年时间里用双脚丈量青藏高原,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这就是不忘地质人的初心。即使病入膏肓还不忘在病床上带学生,教书育人,也是不忘人民教师的初心。
王焰新表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既要重视教学、传播知识,也要重视科研、勇攀科学高峰。李德威教授敢于攀登地学高峰,尤其是以青藏高原的系列新理论,以及琼北地区干热岩项目的实践,他亲自设计试验井,成功钻探出185摄氏度的干热岩,为我国南方的新能源利用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王焰新说,李德威没有显赫的学术头衔,不单纯为发表论文而做科研,不带功利做研究,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风学风对个人的影响,李德威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队伍中杰出代表。
对于这十个字的价值内涵,王焰新表示:我国的化石能源地质储量有限,而且传统能源利用产生大量环境污染,开辟地热等新能源是必然选择。接下来,地大会继续发扬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在承担国家地热能源项目上作出贡献。
人类对深层地热能的成因和分布规律认识还相当薄弱,如中国南方是否存在干热岩,过去就不清楚。李德威在海南完成的干热岩井是一项先导性工作,对推动地学理论创新、地热能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编: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