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作为一座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近年来受传统能源持续供应能力有限的制约,山东省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大背景下,解决好能源发展诉求迫在眉睫。近年来,青岛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做文章,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前景较好的新能源上重点突破,目前,青岛新能源产业正向着新一轮勃兴的目标全面发力。
记者在山东省青岛市采访时发现,作为战略性先导产业的新能源产业,越来越受到各方投资的追捧,并且成为青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现状:产业推进方兴未艾
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的先导产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
发展新能源,青岛市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目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领域的开发利用风头正健,方兴未艾。
风能方面,目前已核准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201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风电装机容量9.9万千瓦,已运行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4万千瓦。太阳能方面,2009年,太阳能光热热水器应用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应用面积1600平方米。生物质能方面,在沼气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上齐用力,其中小涧西垃圾填埋场沼气利用工程将于2010年二季度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小涧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将于2011年二季度投入运行。海洋能和地热能的利用同样抢眼:华电集团青岛发电厂和奥帆中心的海水源热泵项目、鲁能住宅区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项目、蔚蓝群岛地源热泵项目均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综合效益,个别项目还走在全国前列。
新能源产业勃兴的另一个标志是新能源企业的规模集聚。据青岛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唐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纷纷在青投资,已经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技术创新和科研人才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产业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日趋显现。
现象:外资竞相“抢滩”青岛
在日前举行的有关会议上,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的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相当严重。他认为,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是今后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这方面,青岛已“先行一步”并深受其益。记者从青岛市商务局了解到,近年来,青岛市一直将新能源、循环、环保经济等领域作为利用外资的制高点加以重点推进。截至目前,在新能源领域,青岛市与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一些比较好的合作。以风电产业为例:目前已相继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和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德国蒂森克虏伯、SSB、贝克曼沃玛、亨利安等七家世界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已落户青岛。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项阳青告诉记者,这些高端项目不仅有力地带动了青岛市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技术改进,加快了青岛市企业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更让外企切身感受到了青岛新能源产业的市场魅力。记者获悉,目前,已经落户的一些外资企业或正在酝酿着提高产能,或计划将研发、生产中心搬到青岛。而未曾进入的外资企业,也将青岛当作了产业投向的“潜力股”,摩拳擦掌,意图早日进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泽波博士日前访问青岛时就曾明确表示:其有意在青建设海上风场项目,设立风电相关企业。
展望:“三大支撑”提升产业能级
毋庸置疑,新能源产业不仅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青岛应时而动,目前已对新能源产业做出全新谋划。
记者了解到,今后三年,完善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将成为青岛市推进新能源产业新一轮勃兴的三大支撑。其中,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能源产业成为重中之重。据记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市商务部门已经将海水淡化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列为引资重点,并排出了十多家国际新能源企业巨头,年内将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接触渠道,鼓励其来青投资布局。
争取国家级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落户作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又一支点被重点推进。据青岛市发改委介绍,今后青岛将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科技产业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大容量风机设备设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加快新能源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装备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