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五家中外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我国首个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体系,并以吉林市建设低碳城市为案例形成了详细的规划报告。
标准体系适用于各个城市
该标准的主要研究制定人员,社科院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说:“此标准是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四个层面、十二个指标’的一套标准体系。”
其中,“四个层面”分别指“低碳
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低碳产出”指标包括碳生产力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其测量方法与中国现行的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及可能的全国碳排放强度指标一致;“低碳消费”则通过消费指数考察低碳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一大类包括人均碳排放和人均生活碳排放等两个指标;“低碳资源”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森林覆盖率、单位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等指标;“低碳政策”,重在考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程度、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等五个方面。
对于这个指标是否能适用于各个城市,庄贵阳认为,该指标体系是在界定清楚“低碳经济”的概念的前提下设立的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了“经济形态”、“发展模式”、“核心要素”、“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消费模式”、“资源禀赋”等诸多要素,从而形成了可以进行横向和纵深两个方向比较的“绝对指标体系”和“相对指标体系”两套体系。
据介绍,目前这一标准已以我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城市——东北工业基地吉林市、相对落后的四川广元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深圳市等试点进行调研推广。
实现低碳目标尚有距离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于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选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案例研究试点城市,也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
据介绍,吉林市占吉林省经济总量的1/4,是吉林省两个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之一。长期以来吉林市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工业化发展相对成熟。作为典型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市由于计划经济长期存在体制性和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长期存在,单纯依靠传统的现行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只有调整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才是实现吉林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社科院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下称《路线图》),吉林市在现阶段(2007年)只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阶段(人文发展指数尚未达到0.8)。对吉林市进行案例分析的结果来看,除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消费CO2排放因子以及个别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外(2008年数据),其他很多指标距离低碳经济绝对量目标值尚有较大差距。
在低碳产出方面,从碳生产力指标来看,虽然吉林市的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碳生产力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碳生产力水平差距更大。
在低碳消费方面,从人均碳排放水平来看,吉林市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但人均碳排放水平和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1倍。从绝对量上看,吉林市的人均碳排放超过10吨/人,为高碳发展阶段;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较低,尚为低碳发展阶段,但随着消费的升级,吉林市面临的压力巨大。
在低碳资源方面,从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吉林市只有5.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低碳经济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石化行业是着力点
《路线图》为吉林市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到2020年以及到2030年三个不同时期的指标值。在政策情景下,吉林市碳生产力将在2015年比2005年提高37%;到2020年提高58%,这略低于低碳情景下的64%,高于基准情景的49%;人均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每人3.30吨碳当量;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2015年达到每人0.44吨碳当量;而单位能源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0.88吨碳当量。报告建议吉林市要加强国际资金与技术合作,消除这一差距,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情景。
根据标准中的低碳政策评估和情景分析,《路线图》建议吉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石化、供电供热、新能源战略、建筑、交通运输、农林和土地使用等作为投资中线。
毋庸置疑的是,石化行业成为吉林提高能效和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目前,吉林市拥有吉林石化、吉林化纤等200多家石化企业,生产1000多种化工产品,其能源需求占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
由于石化产业与诸多支柱产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报告因此建议吉林将石化行业作为追求低碳发展的核心。这些支柱产业包括汽车工业(一汽集团)、农产品加工(吉林长荣农夫产品公司)、高科技产业(一汽启明公司)、能源部门(中国石油)和医药及基因制品(吉林制药等)。据介绍,吉林市已经针对淘汰多余陈旧设备制订了明确计划,并通过提高能效标准和使用现代化化学加工设施将降低石化行业单位产值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