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共分9章和9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室内外计算参数、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震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一、新增室内热舒适性、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以及对室内新风作了规定;二、新增有关采暖地区划分的规定;三、新增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的规定;四、新增有害和极毒、剧毒生产厂房布置的安全要求条文;五、新增事故通风一节;六、取消防火防爆一节,其内容分别纳入通风的其他有关条文;七、新增对于设置集中空气调节的建筑物及民用建筑利用自然通风的要求;八、对空气调节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新增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低温通风系统、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热回收系统等内容以及对空气调节水系统的设计要求;九、对空气调节的冷热源进行全面修订,新增热泵、蓄冷、蓄热、换热装置的设计规定;对空气调节冷却水设计要求新增加了规定;十、新增关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设计要求;十一、“自动控制”改为“监测与控制”,修订并新增对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和防排烟的监测与控制的要求;十二、新增对振动控制设计的规定,以及对室外设备噪声的控制要求;十三、取消“室外气象参数”表,另行出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气象资料集》。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室内外计算参数
3.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3.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3.1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3.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4 采暖
4.1 一般规定
4.2 热负荷
4.3 散热器采暖
4.4 热水辐射采暖
4.5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
4.6 热风采暖及热空气幕
4.7 电采暖
4.8 采暖管道
4.9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
4.1 一般规定
4.2 热负荷
4.3 散热器采暖
4.4 热水辐射采暖
4.5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
4.6 热风采暖及热空气幕
4.7 电采暖
4.8 采暖管道
4.9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
5 通风
5.1 一般规定
5.2 自然通风
5.3 机械通风
5.4 事故通风
5.5 隔热降温
5.6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5.7 设置选择与布置
5.8 风管及其他
5.1 一般规定
5.2 自然通风
5.3 机械通风
5.4 事故通风
5.5 隔热降温
5.6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5.7 设置选择与布置
5.8 风管及其他
6 空气调节
6.1 一般规定
6.2 负荷计算
6.3 空气调节系统
6.4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6.5 气流组织
6.6 空气处理
6.1 一般规定
6.2 负荷计算
6.3 空气调节系统
6.4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6.5 气流组织
6.6 空气处理
7 空气调节冷热源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7.3 热泵
7.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7.5 蓄冷、蓄热
7.6 换热装置
7.7 冷却水系统
7.8 制冷和供热机房
7.9 设置、管道的保冷和保温
7.1 一般规定
7.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7.3 热泵
7.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7.5 蓄冷、蓄热
7.6 换热装置
7.7 冷却水系统
7.8 制冷和供热机房
7.9 设置、管道的保冷和保温
8 监测与控制
8.1 一般规定
8.2 传感器和热行器
8.3 采暖、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4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5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6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
8.1 一般规定
8.2 传感器和热行器
8.3 采暖、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4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5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8.6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
9 消声也隔振
9.1 一般规定
9.2 消声与隔声
9.3 隔振
9.1 一般规定
9.2 消声与隔声
9.3 隔振
附录A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B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附录C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附录D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附录E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附录F 自然通风的计算
附录G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附录H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
附录J 设备和管道最小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
附录B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附录C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附录D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附录E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附录F 自然通风的计算
附录G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附录H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
附录J 设备和管道最小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