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地源热泵行业发展相当迅速,工程应用面积大幅增加,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8000万平方米,估计到今年,地源热泵的应用已经远远超过了1亿平方米。可以说,地源热泵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前,湖北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所长胡平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地源热泵推广应因地制宜
尽管地源热泵的迅速发展令业内人士欣喜不已,然而,胡平放一再强调,应用地源热泵项目一定要因地制宜。上马项目前要做好充分论证,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具备应用地源热泵的条件,以及适合应用哪种类型的地源热泵。
按照《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的要求,应用地源热泵要对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资源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考量。目前地源热泵主要有三种类型,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土壤埋管式热泵,这三种类型的应用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之前一定做好论证。胡平放解释,“应用地下水源热泵要注意考察地下水资源情况,了解水量、水质、水温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同理,应用地表水源热泵要摸清地表水的各项指标;而采用土壤埋管式则要充分了解场地面积、土壤导热性、地质条件、建筑的供暖供冷负荷情况等。否则的话,将由此引发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
此外,还要考虑地域和气候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胡平放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我国国土面积跨多个气候带,南部的热带地区或北方严寒地区就不适合应用单纯的埋管式热泵,因为这些地区较难达到热平衡,容易出现供暖或供冷不足的情况,因此往往要采取复合系统等措施。“实际上,经济性、节能性和环保性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般来说,地下水源热泵比土壤埋管式热泵的换热效率高,但其涉及的环境影响及后期回灌要求等问题更复杂,因此,包括地质条件、水资源条件等在内的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都会影响方案的选择。总之,要因地制宜,才能实现节能、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效益。”
对系统运行效果要加强监管
“重设计施工,轻运行管理,这是目前地源热泵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胡平放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组织承担监测系统运行效果的责任。地源热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地上”与“地下”很多子系统,无论哪个系统出现了纰漏,都会对整个系统的节能效率造成影响。但是甲乙双方往往都只关心项目的初始投资,而不关注后期的整体运行情况,尤其是施工方往往重经济效益,轻节能效益、环境效益,因此,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担起监管的职责。目前,正是由于缺乏对系统运行的后期监测和管理,很多地源热泵应用项目是否节能、节能效果究竟如何根本不清楚,也就无法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更无法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目前,国家为了鼓励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在财政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施工面积进行直接补贴。对此,胡平放认为,按照施工面积进行补贴远不如根据节能效果给予补贴更为合理。“不应该以是否采用了节能技术作为补贴的衡量标准,而应该以实际的节能效率来决定是否补贴、给予多大力度的补贴,如果不节能就不应该予以鼓励。”为此他建议,可以要求在采用地源热泵的系统上安装监测系统,强化监测力度,加大监测面,这样就可以掌握系统运行的一手数据。一方面,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执行相应的政策,加强管理;同时,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也可以据此实现技术上的完善,这才是真正落实节能战略,也才能促进行业的稳步发展。
行业发展需进一步规范
一个新兴的行业自然会吸引众多力量的加入,而由于地源热泵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因此难免出现施工队伍良莠不齐的情况。对此,胡平放认为,应该从加强市场准入、加大培训、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理顺行业。
一直以来,如果地下水回灌不到位将对水质水量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地面塌陷,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从业者。实际上,胡平放解释说,如果经勘测地质条件允许,进行回灌时按照规范要求施工,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并不会受到影响。关键问题就在于部分施工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施工过程不规范。一些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降低了对回灌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准入,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专业施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其实,即便是现在地源热泵应用非常广泛的国家,在推广过程中都曾经走过‘弯路’,从最初大面积推广,到由于行业混乱导致推广停滞,再到行业完成优胜劣汰,重新得到业主的认可。但是,既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应该总结经验教训,重监督、重管理,不要再走这些国家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