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新年”活动为载体,按照“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改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市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多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55亿元,增长17.7%,创造了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22.8%和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50亿元,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0亿元,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7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9亿元,增长17.2%;实际利用外资50.4亿美元,增长66%;出口总额32亿美元,增长20.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增长25.3%;农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增长24%;新增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经济整体运行质量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0.1亿元,增长3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79.5亿元,增长52.1%,利润总额145.7亿元,增长95.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6.6%,比上年提高52.6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除居民消费价格受全国性食品类涨价因素影响而突破预期目标外,其它各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创新年”活动取得成效。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加速转移和我国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有利时机,加快沈西工业走廊建设步伐,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重点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机床集团、沈鼓集团战略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北方重工成功并购法国NFM公司,实现跨国经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我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为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兴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增长强劲,预计8个优势产业完成产值3853亿元,增长42.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2%。
华晨金杯、华晨宝马、机床集团、通用北盛、北方重工、远大等企业产值超百亿元,铁西汽车零部件、沈北新区食品等4个产业集群跻身于百亿元行列。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预计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生产总值1955亿元,增长20.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
企业创新步伐加快。北方重工全断面掘进机填补了我国空白,机床集团五轴联动车铣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中标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动漫产业园、中科院沈阳科技创新园等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100亿元,增长4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0家,分别增长19%和60%。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205万平方米,增长1.3倍。
(三)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预计8个郊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26亿元,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230亿元,增长5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7亿元,增长60.2%。农业实现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391万吨,高出历史最好水平25.6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295万吨,增长7%;加大对畜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生猪出栏、肉牛出栏、蛋鸡存栏分别增长12.9%、3.9%、4%。以设施农业、富民小区和农业产业化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标准化农业生产面积达到630万亩,新建设富民小区759个,累计已达4539个;全市新上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00个,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49%。“一村一业”专业村发展到40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6.1%;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主导产业区20个,农业经济区13个;绿色村庄完成植树3211.6万株,全市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1.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新修村路600公里,铺设供电线路200多公里;启动了试点农业经济区垃圾处理场建设,全市已经完成沼气建设项目6000个。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5万人,增长29%。
(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451亿元,增长1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29亿元,增长17.2%,为近10年来最高增幅。针对特大暴风雪及全国性猪肉等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市政府迅速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市场供应,确保了市场的总体稳定。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300万平方米,增长4.5%,销售额480亿元,增长14.3%。金融业稳步发展,预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600亿元,增长1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50亿元,增长12.8%。东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汇丰银行在沈分行正式营业。沈阳市商业银行重组为盛京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并正式营业。三生制药、高科能源、出版传媒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沈阳保税物流中心获得国家海关总署同意开展试点工作,美国普洛斯投资的沈西综合物流园区、营口港务集团投资的近海综合物流园区、沈北综合物流园区等一大批重大物流产业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旅游业保持活跃,预计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55万人次,增长11%,旅游总收入327亿元,增长20%。其中境外旅游者44万人次,增长10%,旅游收入2.9亿美元,增长26.1%。成功举办了“世遗会”,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0万人次,沈阳植物园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五)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7亿元,增长30%,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2位。其中:工业投资完成880亿元,增长26.7%;房地产开发投资730亿元,增长35.6%。非公有经济投资1647亿元,增长38.6%;占全市的70.8%,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预计全市开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650个,完成投资1600亿元,增长20.3%,其中竣工810个,增长18.8%。180个“四个一批”重大项目中,65个新建和49个续建项目进展加快。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25个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取得新进展,金新林浆纸等3个百亿元项目以及富士康(沈阳)科技城等4个5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重大项目增多,“金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世茂五里河广场、华府天地等百亿元项目以及新世界会展中心等5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财富中心等9个项目竣工。2007年争取开行新增贷款218亿元,已到位资金1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和重点产业平台项目建设。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市城建工程完成投资207亿元,增长33.2%。奥体中心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西部出海大道、沈抚大道、苏桃公路等7条重点公路竣工通车。五爱隧道工程、三好跨浑河桥、南阳湖跨浑河桥、沈康高速公路等正在抓紧建设。地铁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0亿元,1号线及延伸线工程22座车站全部开工建设,车站主体工程完成66%,2号线全线开工。沈抚城际客运公交已开通3条线路,城际轨道交通、大伙房输水配套工程正抓紧前期工作。
(六)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成效进一步显现。在节能方面,设立了200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对346个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大户企业开展重点监测,积极推广地源热泵、CL新型建筑体系等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全市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1528.1万平方米。启动了全社会能源统计与考核体系建设工作,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1%。在减排方面,建立了总量审批、调度、督查、考核等制度,西部污水处理厂、辉山明渠污水处理厂、浑南污水处理厂和辽中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大力实施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加快推进东药、华润雪花啤酒等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8家热电厂脱硫除尘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关停和整顿了一批污染企业,预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减少3%,其中:化学需氧量减少1.2万吨,减少6%;二氧化硫减少8000吨,减少3%。浑河、辉山明渠河口湿地水质改善与景观建设、细河清淤、百里环城水系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七)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市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赴欧洲、香港及南方等地招商,洽谈推进了134个重大项目,成功举办了“韩国周”、“制博会”、“东博会”等重大国际经贸活动,促进了全市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4亿美元,增长66%,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25%。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57.5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总额32亿美元,增长20.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重点企业出口大幅增长,远大铝业、东软医疗设备、华晨金杯等企业出口均成倍增长。对内开放持续活跃,实施工业地产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集中推出了78个招商地块。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10个,调入资金36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成功举办了沈阳经济区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和“沈抚同城化战略高峰论坛”,沈抚连接带规划工作全面启动。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工程扎实推进。6所万人规模职业学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金融学校新校区完成土建工程,市化学工业、计算机及汽车工程3所学校开工。完成2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任务。“两免一补”扶助范围从农村拓展到四县(市)的城镇贫困家庭学生和入城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享受政策学生达到33万人。6所重点医院改造建设全部启动。10所农村区域中心敬老院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在108个村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满风神韵”等演出品牌进一步活跃了文化市场。奥体中心体育场完成4场测试赛,达到奥运会比赛的要求。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121户动态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并有就业能力的135人全部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3.35%,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全市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3.3万人、253万人、123.1万人、120.1万人和166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1万人。对城市低保户实施了分类救助,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8.1万户、15.8万人,人均救助额138.6元,增长30.7%。及时给予城市低保对象物价补贴,缓解了物价上涨增加的生活负担。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将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标准上浮20%,全市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额达到50元。城乡医疗救助顺利推进,实施城市医疗救助约9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约2万人次。市区两级财政增加投入2200余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60元,参合率达到95.85%,提高了4.85个百分点。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000万元,新开发扶贫项目162个。
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进入“第一集团”的目标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全市缺乏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体现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缓慢,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较弱。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工作基础还很薄弱,超排问题仍较突出,土地集约化程度偏低。三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受国际因素传导、全国性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增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5%,高出上年2.7个百分点,突破了3%的预期目标,由此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容忽视。四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落实好党的十七大各项部署,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至关重要。展望新的一年,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的看,我市经济发展有利条件较多,特别是国外资本进一步看好沈阳,南资北上形成新一轮热潮,发展空间格局全面拉开,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土地、水、电和人才等资源优势明显,为沈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国家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势头强劲,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如何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谋求更大发展,沈阳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00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大目标”,以“优化结构年”活动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推进和谐沈阳建设,促进沈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发展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出口总额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以内;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
三、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措施
为确保完成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坚持“工业立市”,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一是强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的开发、引进和建设,确保全年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00个,全力抓好25个已开工重大项目以及10个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加快特变电工特高压输变电生产基地、煤炭综采设备基地、北方交通新基地、100万吨DCC等项目建设。二是以我市被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引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大力培育有望进入全国装备制造业500强的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以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配套产业集群。支持重点企业的国际并购,组建一批成套设备公司,推进装备制造业成套化,加快组建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重点产品为纽带、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依托的工程成套和工程总包公司,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乙烯装置及成套设备、盾构机成套设备、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成套设备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三是加快化学工业区、航空经济区、高新技术装备、冶金深加工园、现代通讯、动漫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抓好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公用制造、公用研发、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养等平台。四是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推动中科院沈阳科技创新园、东大和工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等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IC装备、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高性能机器人等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实现3000亿元,增长43%。五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在市场准入、进出口、用地、信贷、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切实落实支持政策。
(二)加速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区倾斜,对已经确定的20个农业主导产业区和13个农业经济区,鼓励放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全市农村力争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突破1000个,其中工业项目超过800个;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50个。三是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扶持新品种引进推广,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加快富民经济小区扩面升级。四是继续扶持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农产品与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构建农村区域物流中心。五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产和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增收致富能力。六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改造村庄路网500公里。继续开展“绿色村庄”活动,使500个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5%。完成两个县、两个农业经济区垃圾处理场建设,创建一批市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和改造1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建立区域资本市场,积极引进外埠和外资金融机构。二是培育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业,加快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孵化器等多功能基地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设立地区总部、营运中心、培训基地及代表处、办事处。培育会展经济,打造“高交会”、“制博会”、“农博会”等10个著名会展品牌。三是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物流园区为载体,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四是壮大科技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维护、网络经营、信息加工等计算机信息服务业,重点支持东软集团等IT企业扩展软件外包业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软件研发中心。五是改造提升商贸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应用。加快30个市场转型升级。扶持农村商业的改造。六是大力发展动漫产业。通过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动漫作品创作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七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按不同收入阶层需求,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应量。八是继续加快旅游业发展。以奥运旅游为新的带动点,加强区域合作,建设独具魅力的环沈阳旅游圈,争创全国旅游最佳城市。
(四)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一是加快开发建设重点发展空间。以“四大发展空间”、“金廊银带”等为载体,抓住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等重要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策划一批重大项目。二是全面提升项目水平。大力发展工业地产,推广标准化厂房建设,严格用地审批,集约使用土地,确保重大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重点引进节能环保项目。三是开工建设一批百亿元项目。加快推进沈化集团300万吨CPP、大唐国际IGCC等重大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推进世茂五里河广场、新世界会展中心等一批“金廊”项目。四是高起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铁工程建设,力争1号线及延伸线22座车站和部分区间主体工程完工。积极推进哈大客运专线建设。新开工一批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贯通东西、南北的大通道,加强城市核心区与新区之间的交通联络。大力推进城际交通建设,发展城际客运公交。加快奥体中心三馆的建设,启动艺术中心等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完成五爱、斗姆宫等一批220千伏和66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开放第一战略,按照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对外开放工作的要求,继续在创造开放空间、提升开放品牌、营造开放氛围上下功夫,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加速聚集。一是在搞好沈西工业走廊、沈北新区等重点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新的开放空间。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在继续办好“韩国周”、“制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基础上,不断设计新的有影响力和富有特色的大型活动,切实形成对外开放的品牌,进一步提升沈阳的开放度和影响力。二是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聚焦在重大工业项目上,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和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市设立生产制造、配套、服务外包、培训等基地。积极推进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在优势领域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及研发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开展重大高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三是不断改善对外开放的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核准程序。办好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努力创造更加适宜外来投资者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大力营造浓厚的开放氛围。四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抓住我市获得机床产业“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称号的契机,鼓励和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提高优势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抓好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以及近海经济区的建设工作,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五是总结推广远大、沈重等企业经验,着力推动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
(六)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一是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现有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继续抓好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大户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面推行保温苯板等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快推进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农村要实施一批秸秆气化、沼气能源等新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重污染企业清理、重点污染企业整顿、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清洁能源推广、热电厂脱硫除尘、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工程。二是加大节能减排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落实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力争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降低煤、水、电等资源消耗。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三是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四是进一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以南运河改造为重点,抓好截污活水、扩展水面等工程,加快百里环城水系建设,新增水面积3.4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新增绿地面积6平方公里,植树459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绿地率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
(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一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继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第二批城区84所薄弱校综合改革工作;再建2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100所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市金融学校、计算机学校、化学工业学校、汽车工程学校等建成投入使用;继续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普通高中贫困学生按省定标准发放助学金,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省定标准发放助学金,对当年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一次性给予3000元救助资金。二是继续加快发展医疗、文化等事业。大力推进6所重点医院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居民、布局合理、结构适宜、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非公资本和外地资本进入我市演出市场,参与国有转企改革文化经营单位的股份制改造;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扎实有效推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加大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确保新发现家庭7日内全部实现稳定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资源与市场就业需求信息相联接的岗位对接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深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大力开展订单或定向培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力度,力争充分就业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60%以上。四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努力构建以城乡低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以各项优惠政策、临时救助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开工建设1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改善2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解决部分贫困居民住房困难。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十一五”时期“三大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全面完成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