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朝,让沈阳的天更蓝,云更白
——记沈阳市地源热泵协会秘书长郭晓朝
二月最末一天的沈阳,两天前下过的一场小雪,使马路有点脏乱。但初到的春天,依然给朴实的东北人带来了灿烂的阳光和微蓝的天空。
然而,郭晓朝记得,当二十年前他从陕西来到这座重工业城市时,空气里充满了煤烟的气味。“尤其是到了冬天以后,各家各户都用小煤炉采暖,冒出的黑烟能让人不断咳嗽,甚至窒息。”他说。
今天沈阳空气质量的改善,作为沈阳市地源热泵协会秘书长,郭晓朝无疑有一份功劳。他的法宝,就是地源热泵。
2006年12月29日,祝贺沈阳市地源热泵协会成立的半版喜讯登上当天的《沈阳日报》。从那天起,郭晓朝正式走马上任。
但一年多过去,他说,自己现在才慢慢适应这个角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没有沈阳市大力发展地源热泵这个“历史机遇”,他这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只是个“画图的”。
2006年9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沈阳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是:计划于2007年应用地源热泵1500万平方米,到2010年达到供热(冷)面积6500万平方米。
事实上,早在1997年,沈阳市就有一些自发的地源热泵项目上马。郭晓朝介绍,那些项目大多是不具备热源条件的,比如离外网远,油价上涨又致使自燃气采暖成本过高,而峰谷电价也不便宜……
据沈阳市政府统计,截止2006年10月,沈阳市共有地源热泵项目109项,面积达到300多万平方米,且涵盖范围非常大,从学校、工厂、商场、医院到住宅都有。
沈阳市的项目多采用水源热泵。郭晓朝认为,沈阳市的地质条件有很大优势。沈阳市内有浑河,地下水蕴含量丰富。据地质部门估算,沈阳市目前地下水大约有19亿立方米的可开采量。
此外,沈阳市的地质结构构造有利于地下水出水,成井深度在50米左右即可出水。且出水量很大,单位出水量可达800-2000t/d·m3。因此沈阳市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地下水水源热泵技术,且大部分为多井制。
郭晓朝介绍,沈阳市应用水源热泵技术的取水井大约井深40-80m,井径为300-500m。地下水温变化很小,基本保持恒温,常年地下水水温在9-15℃,绝大数地区为12-14℃。如100t/h水利用7度温差作为低位热源,可提供大约700kw的热量(相当于1t/h热水锅炉供热量)。
痛并快乐着
郭晓朝戏谑道:“我是全国唯一一个地方地源热泵协会的秘书长。”事实上,全国的各大城市,对地源热泵应用如此重视的,沈阳可谓绝无仅有。
以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为例,它在其他城市的地源热泵项目,占业务总量比例最大为30%左右,在沈阳却超过了一半。
郭晓朝介绍,在地源热泵推广政策上,沈阳是开了全国先河的。具体做法包括免收水资源费和公建项目享受民用电价等。在推广过程中,他可谓任务繁重。“事儿多着了,而且很繁杂。”比如,为了给房地产开发商、行业管理人员、媒体从业者培训,协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协会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据悉,沈阳已将污水源热泵的推广列入了供热规划之中。“沈阳市北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源综合利用项目”作为循环经济项目,很可能将成为沈阳节能减排的另一个榜样。而郭晓朝在多年以前就做过沈阳五里河6000㎡的污水源热泵工程。他认为,污水源热泵技术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包括缺乏统一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和机组的国家技术标准,尤其对污水水源热泵政策无统一规定,政府无法对采用开式系统的技术执行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等。因此,沈阳市地源热泵协会申请了制定《辽宁省污水源热泵技术(暂行)》的课题。
“诸如此类课题,都需要科学的调研和技术分析,资金支持很重要。但是申请的过程很艰难。”郭晓朝经常感到工作的难度。
然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沈阳市2007年底完成了1800万㎡的地源热泵项目,据估算,一个采暖季可节约燃煤约60万吨,减少CO2排放约0.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0.5万吨。沈阳还成为了全国可再生能源的试点城市。
2月20日,辽宁省还在沈阳召开了再生能源热泵技术推广现场会,将沈阳地源热泵的推广经验向全省介绍。
科学谨慎的态度
不过,对于沈阳如此大面积地推广地源热泵,有专家是持审慎态度的。有观点指出,东北并非推广地源热泵的最佳区域,因为很难解决冷热负荷平衡的问题。
对此,郭晓朝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实践中,他发现,虽然住宅多以供暖为主,但大型商业项目的冷负荷反而会很大,甚至高出热负荷数倍。而冷热双供的项目,在沈阳是优先被获批的。
他并不讳谈地源热泵遇到的困难。“回灌难是其一。如果不能保证100%回灌,将危害这项技术的开展与推广。布井也是一个问题。以10万㎡的住宅建筑为例,按沈阳市地下水的温度约在12℃左右,布井约在20口。以井间距50m计布井约在1000m左右。”他说。
他还特意提到了应用水源热泵技术对地下水的影响还不可预知。他指出,如果原来地下水曾被污染,或是水源地附近分布有重金属,就不应开展水源热泵,以免重金属被扩散。
“开展地源热泵一定要因地制宜,多方式利用。如果项目离工厂近,可利用废热,不失为采暖的好方式。”他说。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供暖体制改革,他也有自己的看法:“由于采暖互相传热问题,分户热计量还难以解决。国外住宅都是独栋建筑,不能把国外的经验拿来就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经过科学的实验和论证。”
备注:《地源热泵》杂志、"地热能网"专稿,专载请注明“地热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