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因其清洁、污染少、可再生等特点,已被世界各国作为缓解能源紧缺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绿色能源。目前,我国将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国土资源部今年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地热和浅层地热能合理开发利用。""为增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话语权提供科学依据。"事实上,地热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温泉疗养、热水养殖、温泉景观、地热供暖等,无不带给人们便利、美好和健康。特别是近几年,凡是有地热出现的地方,人气都会大涨,景区因此游人如织,楼盘因此身价上涨,就连用地热水养鱼似乎也会鲜美无比。
可见,保护和利用好地热资源,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当前,全省上下正同心协力,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这一绿色能源,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
三晋大地资源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
山西省素以地下资源闻名于世,地热是山西地下资源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先民们开发利用地热造福三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水经注》载,浑源汤头温泉在汉光武年间曾建 "温寇院";盂县寺平安温泉古称"神水""热河",1400多年前北齐济南王曾以该温泉沐浴疗疾;翼城南梁泉就有开渠引温泉灌溉的历史有1800多年。近几年来,随着水文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钻探成井技术等工艺的逐渐提高,地下热水研究与开发利用高潮不断涌现,大量隐伏的地下热水不断被发现。目前,全省地热点220余处,约470个露头点,其中水温大于60℃的"热水"点7处,大于40℃小于60℃的"温热水"约有20处,水温小于40℃的更是达到200处。全省已基本查明的地热田28个,除3处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区,其余都分布在汾渭裂谷各个盆地内。初步预计,全省确定可回收的地热资源折合标准煤超过1.46亿吨,有的专家认为更多,而资源总潜力折合标准煤可以达到20亿吨。
据了解,山西省地热田按所处地貌单元可分为山地型热矿水和盆地型热矿水。按主要热储岩性可分为碳酸盐岩热储类型和非碳酸盐岩热储类型,近几年发现的地热热储层,碳酸盐岩类分布比例约占65%。按热矿水水质又可分为医疗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医疗热矿水有氡型、硅酸型、硫酸型、复合型等,山西省境内的地热资源60%以上为医疗热矿水。饮用天然矿泉水多属含锶、偏硅酸类型,目前山西省发现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所占比例虽小,但多数品质优良,天镇县一处矿泉水,锂、锶、偏硅酸三项达标,国内少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提供了条件,目前,阳高县弧山庙地热田,忻州市奇村、顿村地热田,太原市神堂沟地热田、运城市盐湖地热田等均建起星级宾馆数座,成为山西省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闻名遐迩的顿村旅游温泉度假村日接待能力已经达到5000人,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3000人,对忻州市第三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开发利用和管理中都存在弊病
丰富而优质的地热资源,无疑将为山西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遗憾的是,目前山西省地热资源的利用还存在着开发形式粗放、层次比较低等问题,多数地热主要用于洗浴、医疗保健、温泉度假以及养殖等低附加值的产业,全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距离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以天镇县马圈氧村为例。该村7眼地热井水温均在40℃左右,除建起少数小型浴室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外,其余热井目前仍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每年用来灌溉庄稼的地热矿水达到17.6万立方米,浪费比较严重。开发利用比较粗放,管理工作更令人堪忧。目前山西省在地热资源勘查、开采、收费等环节都不甚规范,对地热的管理工作按有关专家的话说就是 "抓不起来,放不下去,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地热资源管理工作中有4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能难以 "归位"。由于部门之间未能落实管理权归属,致使地热开发企业也无所适从。有的地热开采井办理取水许可证,缴纳水资源费,不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有的则既缴纳水资源费又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还有的什么费也不缴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矿泉水和地热(水)都是矿产资源,但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办理地热采矿许可证。二是地热资源勘查程度低,无规划,开发不合理。全省28处地热田有13处处于调查阶段,11处处于普查阶段,只有4处是详查阶段。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地热开发没有完整、科学的规划,盲目打井,导致井位过密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目前太原市、忻州市地热开发都有这种情况,忻州奇村地热田甚至打出了凉水。三是存在资源浪费与环境问题。目前山西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至今没有梯级开发的先进工艺。而过度不合理开发地热资源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或地裂缝。四是地热资源管理立法落后于兄弟省市。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