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的推广速度让学术界始料未及,它的发展已经超过了研究领域的预期。”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室主任、省地源热泵技术检测中心主任刘自强如是说。作为全国地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刘自强认为,地源热泵实现超预期发展,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
地源符合全生命周期能耗
自2004年起,刘自强就开始带领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团队涉足新能源领域,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太阳能受制于天气的弊病成为学术界无法突破的瓶颈。
“随着太阳能利用走向高精端,人们更注重实际应用中产品的节能情况,而该产品生产过程的耗能很少有人会考虑进去,这就造成了人们对节能降耗认识上的误区。”刘自强告诉记者,以省内某高精端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为例,其生产一瓦太阳能产品耗电量达22度,如果用“全生命周期能耗”去衡量该产品,其节能效果未必实现了最初的节能目的。而将全环节成本考虑进去后,最终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企业实际陷入了“节能不节钱,减排不节能”的怪圈。
究竟什么产品能实现能源利用的综合采集,更贴近节能实际需要呢?这也是刘自强和他的团队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2006年的一次加拿大之行点醒了“梦中人”,他由此开始了地源热泵领域的研究,国内第一个类似于家用系统的地源热泵小型实验室得以建立。为了能实现节能效果最大化,实验系统除了采用5口20米深的地源浅井和污水换热系统外,还融入了太阳能和冷却塔技术。该地源热泵不同深度的3个实时测温点,在长达5年时间里提供了详实、精确的温度数据,其对土壤地下温度扰动、采集对环境影响均有涉足。通过融入多种新能源综合利用方法,实现了实际中的新能源科学配比,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刘自强告诉记者:“地源热泵由于不受地域条件限制,更符合全生命周期能耗要求,多年实验也表明该系统节能效果实现了50-60%。”
专家:利用地能政府应主导
“冷负荷大是地源热泵使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这也对热泵设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科学的数据进行开井建设,而现实中很多企业谋利心强,常常忽略了这一环节。”在刘自强看来,地能虽然具有自修能力,但如果在设计之初,供建筑利用井口数量偏少或不合理,常年处于超负荷采集状态下,也会导致地下土壤温度逐年升高,最终导致节能效果不佳。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从2008年开始,各类地源热泵的施工企业层出不穷,甚至一个老板雇佣几个懂技术的人就可开业。
“地源热泵已超乎预期发展,面对鼓励新能源发展趋势,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地源热泵审批、施工、检测等约束机制。”刘自强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尚没有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地源热泵监管制度,相关行业又缺乏自律,施工单位的谋利性,不可能保证地源热泵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