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北京市委组织召开能源结构调整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在能源建设领域强能力、调结构、 促减排、惠民生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参加发布会,并就记者感兴趣的四大热电中心建设、燃煤锅炉清洁改造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加快推进首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转型,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大幅提升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构建形成更加安全稳定、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的现代城市能源体系,是“十二五”北京市能源发展为积极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总体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北京市能源的建设发展经受住了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影响挑战,以“强能力、调结构、促减排、惠民生”为重点,加强多部门联动配合,积极打好各项政策“组合拳”,多层次、全方位推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为促进全市节能减排的内涵式转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十二五”发展的顺利开局。
在城区:清洁低碳高效城市供热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主要体现在:东南燃气热电中心实现了竣工投产,成为北京市东南部电网、热网重要源点支撑;完成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1200蒸吨,核心城区全部实现天然气清洁供热;居民供热品质和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在郊区:能源设施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三河热电厂输热管线工程全线贯通,域外热源实现了首次进京;城市管道天然气联通了怀柔和密云,实现了北京市除延庆外的九个远郊区县全部用上与城区“同网同价”的管道天然气;继续推进农村阳光浴室、绿色燃气、送气下乡能源惠民工程建设,农村能源清洁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调结构 促减排 京东再添“绿色”支撑
根据“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陆续建成东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对城市电网和热网形成主力支撑。一年来,市政府成立协调推进机构,统筹推进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及配套燃气供热管网设施建设,如期实现了“一竣、一建、两落地”目标,即:东南热电中心实现竣工投产;西南热电中心年底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闭;东北、西北热电中心年底前实现了规划落地。
大机组、新技术、高效率。率先建成的东南热电中心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总投资32亿元,2010年6月26日开工建设,历时18个月,于12月26日竣工投产。项目新建2台9F级燃气热电联产机组,新增发电能力92万千瓦,新增供热面积1300万平米,是北京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北京市东南部城市电网、热网新的重要源点支撑,同时也创造了供热能力最大、发电能耗最低、全年热效率最高等三项电厂核心标准国内第一。东南热电中心的建设采用了目前世界最大的F级燃气机组,应用“二拖一”运行模式,即两台燃机带一台蒸汽轮机运行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式,并针对北京地区供热需求大的特点,首次应用带SSS离合器的汽轮机背压供热技术,可大幅提高机组效率和供热能力;机组最高效率可达87%,供热能力650MW。
增能力、调结构、促减排。东南热电中心的建成,标志着北京市大型热电厂结构调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的建成进一步增强了本地电源支撑能力,为国华一热搬迁和CBD东扩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拟规划建设14台燃气热电机组,替代15台燃煤机组,新增燃气装机600万千瓦。同时, 按“上大压小”原则,还将关停200万千瓦小火电燃煤装机。到“十二五”末,四大热电中心全部建成并完成热电厂结构调整后,北京市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0万吨/年,二氧化硫排放7500吨/年,氮氧化物排放12000吨/年。
减燃煤,核心区供暖锅炉全部清洁化
冬季供暖燃煤排放是影响制约北京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到2010年底,北京市城六区仍有58座大型燃煤供热锅炉房及部分分散燃煤锅炉房,供热能力约6000蒸吨,供热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等五区。2011年,北京市在推进城区燃煤锅炉房清洁改造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取得明显实效。
制定方案,出台政策。2011年1月,市发改委、市市政市容委、市环保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城六区大型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方案》,提出到2015年底前完成对现有城区大型燃煤房清洁能源改造工作目标。市政府投资首次支持市、区属大型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在享受现行锅炉改造补助政策的同时,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进一步支持,市财力支持总额不超过工程建设投资的50%。
效果明显,居民与环境共受益。2011年,北京市共完成马连道、裕中西里等68座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约1200蒸吨,超额50%完成年初制定的800蒸吨改造任务,核心城区率先完成燃煤锅炉清洁改造,实现二环内集中供热无燃煤。改造后,锅炉房供热提高效率30%以上,削减供热燃煤总量约3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60吨、烟尘800吨。
通过改造,不仅使约9万户居民实现清洁供热,也使社区的生活环境和居民供热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大家知道,改造之前的大型燃煤锅炉房大多处于居民区内,距离周边居民楼房较近,噪音、扬尘和煤炭、灰渣的运输车辆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通过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拆除了煤库、烟囱,实现了无运煤车辆进城区,从而大大减少了交通压力及噪声、扬尘污染。同时,马连道、裕中西里等新型燃气锅炉房腾退用地将保持原有土地性质并建设居民健身活动场所绿地或社区公共设施,既美化了城市景观,也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成为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
广覆盖,城市管道燃气联通怀柔密云
怀密天然气干线工程,是北京市今年开工建设的城市天然气管网联接怀柔、密云两个新城的重点工程,2011年12月3日实现全线通气,它的建成实现了远郊新城除延庆外管道天然气全覆盖。工程建设天然气管线38公里,年输气能力26亿立方米,总投资约4.6亿元。
怀密线的建成通气,使怀柔3.5万户居民和密云4万户居民用上了与城区同网同价的管道天然气,不仅降低了郊区居民的经济负担(与现状压缩天然气相比,管道天然气每方米可减少支出0.85元),而且大幅提高了郊区居民天然气供应的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怀密线建成后,还将充分保障沿线地区商业、工业、采暖、制冷、汽车等用气需求,对于促进怀柔、密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引外援,破解供热“瓶颈”新模式
2011年11月5日,北京市首个域外引热项目——河北三河热电厂输热管线工程正式供热,并完成对通州城区原有320万平方米分散小燃煤锅炉的清洁替代。每年可减少燃煤量9万吨,减排烟尘45吨,二氧化硫134吨,氮氧化物269吨。
域外引热是北京市通过加强京冀区域能源合作方式解决资源环境矛盾、破解城市供热瓶颈的一次新的尝试。此举,不仅解决了通州4000万平米的供热需求,同时大幅降低了本地污染排放。
新燃料,农村生活更舒适
2011年,北京市充分发挥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村能源燃料结构调整,着力实施阳光浴室、绿色燃气、送气下乡等一批能源惠农工程建设,在进一步削减燃煤使用量、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生活品质和用能水平的不断提升。
阳光浴室建设让7万户生态涵养区农民生活更加舒适。2011年北京市将在延庆、密云、昌平、怀柔、房山区、平谷6个生态涵养区的20个乡镇建设阳光浴室190座,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集热器面积1.7万平方米,解决约7万户农村居民冬季洗浴难题。“阳光浴室”是北京市自2008年起实施的能源安居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以来,我委共投资约6.1亿元,在延庆、密云、昌平等10个远郊区县示范建设阳光浴室572余座,加上市农委“三起来”的313座,约为全市20万户农村居民提供阳光热水。目前,“阳光浴室”总体使用运行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在《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管理办法》也把阳光浴室列为了国家推荐建设项目。
绿色燃气让延庆张山营镇居民实现炊事燃气管道化。2011年,北京市继续在生态涵养区推进实施“绿色燃气”工程,重点在延庆县张山营镇和康庄镇实施了多村联供为特点的绿色燃气工程。工程建成后纯化沼气生产能力约为7650立方米/日,可使39个村1万户以上农村居民用上清洁廉价的管道炊事燃气,生活品质得到提升改善。工程创新地采用了“中心气站+分散用气”的模式,为镇级乃至县级规模沼气利用提供了全新模式的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将有效解决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问题,同时,对于集约化利用生物质资源、改善农民生活用能条件和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也将作用显著。
送气下乡让密云山区农民用能方便廉价又安全。2011年北京市继续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不便等问题,在门头沟区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送气下乡”覆盖范围,使密云县2.5万户山区农民用上质优价廉安全的液化石油气,进一步消除了燃用秸秆和煤的安全隐患,让更多山区农民告别质次价高的液化石油气。该工程的实施每年可替代标煤约4300吨,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约16吨,同时,对于提高村镇基础设施水平,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优化区域用能结构,巩固山区生态建设和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成果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新政策,新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
2011年,北京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首次编制发布“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着力制定出台一批突破性的政策标准,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应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实现了新能源发展新突破。初步测算,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3.6%左右。
引导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标准体系更趋完善。(1)率先建立全国首个地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方法制度,为政府科学决策和促进新能源发展奠定了基础;(2)出台民用居住建筑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3)制定了阳光校园金太阳工程建设指导意见,保障了校园光伏屋顶项目顺利实施;(4)初步建立了新能源发电项目在线监测平台,促进了新能源动态管理机制的形成。
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国家数字电视产业园5兆瓦太阳能光伏屋顶项目、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2兆瓦光伏屋顶、顺义汽车产业基地20万平米地热等一批高水平示范应用项目全面建成;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科院1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六里屯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首钢中国动漫城2兆瓦太阳能光伏屋顶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京能八达岭太阳能31兆瓦地面大型光伏发电项目获准开工建设。
研发与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包括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研发(实验)中心、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等一批新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获批建设。百兆瓦级电池关键装备研制与整线集成、兆瓦级高低温两级蓄热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生物质资源在新农村应用中瓶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一系列新能源重大课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大功率风电整机系统集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非晶硅锗合金叠层薄膜太阳电池的产业化光电转化效率从6%提高到了7.5%。
2012年,北京市将继续按照“三个北京”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着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增强设施能力,持续推进四大热电中心建设,力争实现“一投一竣、两开工”的目标;继续实施燃煤锅炉房清洁改造工作,由内向外加快清洁转型步伐,完成1200蒸吨改造任务;完善城市燃气输气体系,全面建成陕京三线良乡—西沙屯工程、大唐煤制气北京段工程和西沙屯门站;积极推进非文保区小煤炉用户清洁能源改造,完成东、西城区约1万户平房居民的小煤炉改造;推动高端开发应用,实现新能源跨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力争达到4.5%左右。
(责编: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