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
除此之外,国家还将安排22亿元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安排16亿元支持推广高效电机。
财税专家李文海告诉记者,利用财政支出补贴至节能消费领域,扩大内需,这无疑是刺激经济最好的办法,既能拉动需求,也刺激生产企业转型,并且还可以削减物价压力。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2012年4月底,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4亿台,实现销售额5674.9亿元,发放补贴661.9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直接拉动消费3420亿元,刺激效果明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此次推广高效节能产品,不仅有助于拉动内需,也助推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显示政府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
节能家电产品受青睐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扩大节能产品消费既能稳定增长、扩大内需,又能促进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年初促消费的政策信号也得以最终落地。主抓内贸的商务部年初曾表示,今年将总结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经验,及时研究制订替代接续政策,促进消费、繁荣市场,成为扩大消费的推动力,新的消费扶持政策将集中在节能环保产品上。
不出外界意料,家电产品仍是最大受惠者,享受到本次财政补贴蛋糕中超过七成的份额。
与以往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相比,本次补贴标准更加侧重质的提高。会议要求,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生产装置升级改造。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对达到“领跑者”能效指标的超高效产品设立较高补贴标准。
会议还称,新上项目采用风机、水泵、空压机、电机、空调、照明器具等要达到国家1级能效标准,将产品能效指标列入设备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
商务部研究院国内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萍告诉记者,最终仍然选择家电产品作为促消费的主力,原因是家电产品在我国社会零售总额中占权重较高,在5%左右,提振消费作用明显。此外,补贴框定节能产品也与家电产业政策有很大关联,在生产环节,国家建立了需由家电厂商缴纳的再生能源回收基金,而利用补贴形式再返还于流通领域,形成产业自循环,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
促消费保增长意味明显
前4月,在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已基本完成历史使命的背景下,扩消费政策有些 “青黄不接”。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6万亿,同比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3.0和1.1个百分点。
终端需求在旧有补贴政策陆续退出以后,五一黄金周家电整体销售情况不佳。据奥维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彩电销量同比增长2%;冰箱销售额增长8.34%,洗衣机销售额增长7.6%;冰箱零售量同比增长0.65%,洗衣机零售量同比下降0.3%;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61%,销售额同比下降7.37%,大多低于预期增幅。
再结合今年以来经济持续低迷的走势,本次对节能家电等产品的补贴也富含“保增长”意味。
赵萍预计,此次对节能家电产品265亿元的财政补贴有望撬动2000亿~2500亿元的消费。本次促消费政策可能依然采取试点的办法,相信国家今年还会陆续出台一些扩大消费的措施。
此外,针对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表示,按照当前单车3000元的补贴标准,60亿元相当于200万辆节能车型的补贴额度。这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积极信号,对于汽车产业结构的持续影响非常值得关注。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六大配套措施。一是加快制修订一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力争年底前出台10项产品能效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能效准入门槛,强化标准的倒逼机制和引领作用。二是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公告能效“领跑者”产品型号目录,对达到“领跑者”能效指标的超高效产品给予较高补贴,适时将“领跑者”能效指标纳入能效标准中。三是加快节能产品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批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动高效节能产品生产装置升级改造。四是严格项目能评管理。新上项目采用风机、水泵、空压机、电机、空调、照明器具等要达到国家1级能效标准,将产品能效指标列入设备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严格节能评估审查。五是加强节能产品推广信息日常监督核查,对查实存在骗补行为的推广企业和销售企业,取消其推广资格,加倍扣减相应的补贴资金,追究企业负责人责任。同时,严厉打击能效虚标行为。六是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广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营造良好氛围。
分析人士指出,最近公布的宏观数据使各界对经济减速的担忧情绪有所增加,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显示,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可能会有更多举措,但与此前全面促进内需的方式不同,而是有保有压,更为注重促内需与调结构的结合,进而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责编:d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