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出台

   2012-11-16 中国房地产报103640
核心提示:  低碳产品认证研究自2009年初启动,如今开始出成绩了。  近期,有消息称多部门联合参与制订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
  低碳产品认证研究自2009年初启动,如今开始出成绩了。

  近期,有消息称多部门联合参与制订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暂行)》和多个相关技术标准将于近期发布。记者11月6日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家认监委”)宣传处证实此事。

  目前,环境保护部仅对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照明光源、投影仪、水泥等9个产品制订了各自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同时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和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

  这次,全国统一的、自愿性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在全国实施,其中包括《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和《低碳产品碳减排评价指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低碳与能效部部长田晓飞向媒体透露,中国将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国家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

  低碳产品认证的“魔力”

  目前,我国推行了包括节能节水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新能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ISO14064企业碳排放核查、CDM和自愿碳减排项目的审定与核查等一系列与低碳生活相关的认证服务。

  而低碳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全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向社会推荐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从而以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积极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最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低碳产品认证的“魔力”和企业自身的发起,国外低碳产品认证项目不断涌现,如今已有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瑞典、加拿大、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则在2012年推出碳足迹国际标准ISO14067DIS版。

  中国启动低碳产品认证只比国外晚一两年。2009年初,环境保护部就启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与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的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合作。

  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指出,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整个低碳认证制度研究项目的阵容庞大,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认监委组织实施,工业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共同参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承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能源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等机构参与实施。

  据悉,参与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须首先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根据初步设计,主管部门将鼓励使用获得低碳认证产品,提高政府采购低碳产品比重,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试点地区广东省和重庆市两地发改部门还将启动低碳产品认证推广项目,从生产端(供应商)、消费端(购买者)进行鼓励。

  碳标签化身技术壁垒

  尽管时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唐丁丁认为,低碳产品认证将有利于企业规避诸如碳关税等一些国际贸易壁垒。但是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瑞典等国碳足迹认证强调评估和披露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伴生的“碳标签”正考验中国企业。

  所谓“碳标签”,是指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碳标签很可能从公益性的标志变成商品的国际通行证。

  据了解,国内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并未考虑采用“全生命周期”模式。参与项目的专家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建立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数据库,从生产厂到分销商的运输过程也难以监测移动排放源的碳排放,因此实施“碳足迹”并不现实。

  各国的碳标签现在主要针对一些终端消费品,作为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中国企业,则可能要求提供碳足迹数据。不清楚自身能耗数据的企业可能会很麻烦,情况也不容乐观。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鲁修禄在2011年广东省政协十届十六次常委会分组讨论直言,“中国基础薄弱,有关碳排放的数据测算基本为零。”记者从浙江省商务厅官网获悉,截止到2011年7月,全球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立法,要求其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1000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沃尔玛、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不过,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没有要求。

  日本、法国等碳标签制度处在推广试行阶段,对进口产品无强制性技术要求,但可能会助推消费者优先选择本国低碳产品。这些国家如果推行到位,检测技术跟得上,一旦强制执行对于国内出口企业将不是“不清楚”这么简单了。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gcc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地热能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能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碳主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