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2-12-21 中国建筑学会29230
核心提示:  抓好绿色建筑,抓好建筑节能,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  国务院参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先生在2012第五届  (
  抓好绿色建筑,抓好建筑节能,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

  ——国务院参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先生在2012第五届

  (中国)世界环保大会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发展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融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这样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凸显而明确。这是合乎自然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和规律的,这是对长期以来“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一个校正,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持续高速发展,201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而十年前还只有这个量的1/3,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我国还跃升至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但是毋庸讳言,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及能源的恶性消耗,是以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又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次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并且,从“十五”规划开始就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干部的约束性指标。但是,这些年来,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并没有根本的好转,整个社会尚未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产业结构,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仍然是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是地方政府孜孜不倦的渴望和奋斗目标。

  中国建筑业在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方面都承载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建筑物属于长期消费品,减少建筑物对土地、能源、材料的消耗,实质上就是对资源及能源的节约、对环境污染的减少。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年大约近30亿平米的建筑总量,超过全社会总消耗的40%以上。建筑节能将成为全社会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最重要的方面。

  应当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行建筑节能以来,建筑节能作为我国节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立法、制度创新、节能技术及节能材料的发展、节能运行管理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每年近30亿平米的建筑在中国城乡拔地而起,建筑节能及城乡建设在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任重而道远,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还很重大。

  当前在我国城市建筑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创新。体现在表现形式单一、雷同化,“千城一面”,个性化不足,原创能力不强。二是盲目攀比。脱离实际需求,追求高度越高越好,建造标准越高越好,装饰越奢华越好,造成浪费之风蔓延,与国情不符。三是盲目跟风,追风。追求建筑高度及造型奇、特、怪异,造成资金和资源、能源的浪费严重。四是缺乏内涵。对如何达到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研究的不够,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凸显时代特征的、反映民族特色的作品不多,尤其是反映地域特点的作品更是不够,没有充分表现建筑和城市应有的魅力。五是缺乏合理的建筑方案评价标准。对于什么是好建筑,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否提倡适用、美观、安全、环保的原则等,没有注重从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角度来正确评价。六是现行的建筑设计体制和机制、建筑方案招投标制度不合理,以及建筑方案行政干预过多。不利于激励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增强建筑师原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文化自觉和自信。

  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多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理念相矛盾的,是不符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近些年来,在城市建筑领域我和我的同仁们一直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城市。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融汇国内外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的最高平台,强调建筑节能和环保,强调与城市承载力相适应、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发展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城乡污染,让快速城市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今,中国大约有7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一倍。城市成为战略减排的重点,它消耗了全球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70%。而每年30亿平米的建筑,又蕴含着无限的节能潜力。为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绿色城市的发展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

  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节能的立法和标准制订起步较晚,出台的多种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当前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节能技术和节能建材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还很低。目前我国城市近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95%以上属于高能耗,单位建筑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对这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潜力很大。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展甚微。而新建筑节能由于市场监管的力度不够,建筑节能控制标准及法规制度方面的缺位,节能效果亦不佳。建筑节能和绿化建筑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伴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它要经历一个从制度建设、市场机制建设、节能材料、节能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模式、服务市场的培育和成效等一个漫长的发展和转型、转变、转化过程。我们要借“十八大”的东风,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框架下,抓好建筑节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家园、绿色城市建设。

  针对当前中国城乡建设中的问题,中国建筑学会强调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反对浪费能源、消耗资源的奢华装饰和盲目攀比,以“高大特异”建筑作为城市地标建筑的不正之风。所有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家都应借助绿色建筑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使城市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让城乡居民生活在绿色环保的环境中。企业家必须由业绩导向实现责任导向的转变,摒弃单纯追求“平方米”的陈旧发展思路,全面打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追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的三位一体,倡导居民的绿色消费,坚持社会的绿色发展。要以能效管理、可再生能源、水处理等技术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努力使之成为主流竞争领域。在今后的企业发展战略中,不断激发企业释放出蕴藏的巨大潜力,与企业得以安身立命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相呼应,制定战略性框架、采取突破性创新,发现新的潜在增长机会,并创造出商业、人文和生态等价值,面向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立足中国,把握世界新一轮经济的增长趋势;立足今天,探索未来企业的持续竞争规律。

  让我们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的和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更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奋斗!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gcc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地热能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能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地热加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