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清洁能源市场方兴末艾

   2013-03-22 工人日报18160
核心提示:  由于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今年两会中重要议题。  业内专
  由于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成为今年两会中重要议题。

  业内专家认为,短时间内,如此多的环境事件叠加,将推动环保政策加速出台,推动清洁型能源加快使用,万亿市场或将打开。

  迫切改变能源结构

  日前,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传统能源的消耗量也将越来越大。

  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组长武建东测算,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意味着即使考虑节能因素,我国电力年度消费也将从目前每年5万亿千瓦时提升到8万亿~10万亿千瓦时;电力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10万亿千瓦时提高到20万亿千瓦时以上。

  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江冰向记者介绍,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2020年城镇化达到60%时,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8亿吨的标准煤意味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个国家能源消费之和,接近南美洲能源消费总量。

  江冰表示,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按照国民经济“十五”和“十一五”年均7.5%左右的发展速度,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全国每年将消耗掉55亿吨标煤左右。

  以全国消耗55亿吨标准煤来计算,不仅我国煤炭产能难以达到,即便达到,以我国目前可探明的储量来说,也难以支撑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然占一次能源消费的七成。原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处于第二位,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2.85亿吨,消费总量近六成依靠进口。

  这两大类传统的、有污染性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除了资源不可再生外,对大气、地下水、土壤等都会造成难以修复的污染,因此,在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使用量下降是大势所趋。

  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调整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更多使用天然气(页岩气)、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将成为必然选择。

  清洁能源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国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和清洁能源的产业化迅猛发展。“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化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说。

  据张玉卓介绍,我国清洁能源发展体系一方面是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另一方面,是以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的产业化。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上,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电新增装机1亿千瓦,总装机达到2.49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由500万千瓦迅速增加到63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由基本空白增加到700万千瓦;核电在建机组30台、3273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在役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除此之外,我国的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等技术也开始多元化、大规模发展;同时,以煤层气和页岩气为重点的非常规天然气也开始起步。

  据统计,到2011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约550万千瓦,生物燃料折合约1.64吨标煤;地源热泵供暖面积达到2.4亿平方米,高温地热发电趋于成熟;2011年,我国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15亿立方米,利用量达53亿立方米,页岩气开发也迈出重要步伐。

  在多重政策利好刺激下,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方兴未艾,万亿市场即将形成。

  破解产业发展之困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完整;盲目投资,有重复建设倾向,缺乏整体规划;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些困难需要面对。”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解树江总结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困境时说。

  业内专家也赞同解树江的观点。该专家说,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世界范围看,成绩也是斐然的。但是,透过成绩,仔细审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我们还存在很多致命的缺陷,比如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整。

  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我国光伏核心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光伏电池90%出口国外,而光伏核心技术几乎都是进口。一旦国外对我国光伏企业实施制裁,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尚德现在的困境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车之鉴,在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家应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必要时成立国家级新能源研究机构,力求更快地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解树江建议称。

  此外,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支持额度应该大幅提高,真正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待。民营企业虽然在新能源发展中表现活跃,但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的支持还不够,应该予以重视。

  这样,才能破解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困局。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gcc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地热能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能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地热加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