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成功撬动绿色生产力

   2013-11-04 中国经济导报11090
核心提示:科技是为明天做准备,绿色经济和生态城市则是为永远做准备。在绿色建筑的成本优势还不甚明显的当下,这句话是建筑设计师们说服客
   
      “科技是为明天做准备,绿色经济和生态城市则是为永远做准备。”在绿色建筑的成本优势还不甚明显的当下,这句话是建筑设计师们说服客户最好的励志语。也许,在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此消彼长的数据面前,设计师们可以卸下这些华丽的语言包装。不久前,在新加坡召开的2013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新加坡建设局局长姜锦贤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新加坡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他谈到,在过去两年,新加坡绿色建筑成本溢价(绿色建筑高出普通建筑的成本)已出现下降趋势。获得白金标志认证的绿色建筑成本溢价为2%~8%,这部分溢价2~8年后即可收回。“通过分析绿色建筑成本,我们发现这部分溢价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漂亮的财务分析报表让绿色建筑的推行者们更加自信,建筑的绿色生产力也一步步被激发出来。自2005年新加坡出台“绿色建筑标志计划”标准以来,目前已有1600座建筑物取得绿色建筑标志,覆盖了新加坡总建筑面积的20%。姜锦贤非常自信地表示,要达到2030年绿色建筑占比80%的目标是可行的。

      新加坡如何克服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出现的左顾右盼的犹豫,究竟它有哪些独门秘籍呢?利用会议的间歇时间,姜锦贤局长同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享了新加坡的经验。

      新加坡绿建标准升级速度堪比IPHONE换代


      请具体介绍一下绿色建筑产业在新加坡的发展?

      姜锦贤:新加坡的绿色建筑起步早、范围广,涉及办公楼、住宅区和商业区。早在2005年,新加坡建设局就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新加坡的绿色标志从能效、用水效率、环境保护、室内环境质量及其他绿色特性和创新等方面对建筑物进行评级。评级标准分为4个等级:白金、黄金+、黄金及认证合格。

      在推出绿色标志计划之后,新加坡建设局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发布了第一个和第二个绿色建筑总体规划,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其中包括绿色标志建筑面积(GM-GFA)鼓励计划。对于达到绿色标志白金和黄金+等级的开发项目,城市重建局将在其总体规划的总容积率控制线之外额外许可其一定的建筑面积。

      此外,取得绿色建筑标志项目还可获得政府的现金奖励。新加坡的1亿新元既有建筑绿色标志鼓励计划(GMIS-EB)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升级和改造建筑物的现金奖励,主要承担为提升既有建筑能效而安装高能效设备的50%费用;另外一类是“健康检查”计划,这是一种旨在确定空调设备效率的能源审核措施。新加坡建设局承担这一健康检查的50%费用,其余50%由建筑物拥有者承担。

      随着新加坡上述各项绿色政策和鼓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新加坡绿色建筑项目从2005年仅有17个,发展到现在的1600个,约486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已占新加坡总建筑面积的20%。如今,新加坡又提出到2030年“绿化”新加坡至少80%的建筑物,以及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提升35%的国家目标。

      我们从2013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了解到,新加坡正在酝酿第三个绿色建筑总体规划,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姜锦贤:新加坡第三个绿色建筑总体规划正处于酝酿阶段,很多细节没有最后敲定。但在3个策略目标——持续的研发能力、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参与、证明可持续性的绩效考核方面都做了具体部署,也可以说是新加坡绿色建筑下一步发力的方向。

      PageBreak

      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标准(Green Mark)与美国的LEED有何不同?

      姜锦贤:与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LEED相比,我们更重视建筑的节能性。在Green Mark的评分系统里,节能占有更高的权重,其中有50%是强调节能的,LEED大概是26%,这是主要的不同之一。

      Green Mark有一个很严格的认证系统,我们不仅在设计上要把关,建筑物投入使用后,我们也会去查证建筑物是否能够实现申报时提出的节能标准。申报后,节能审计如果没有跟进,就会造成很多建筑表面“绿色”,但实际却并非如此。这也是我们同LEED的主要不同点。

      政府既唱“红脸”,也唱“白脸”


      在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姜锦贤:新加坡绿色建筑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引领。政府除给予财政资助外,还兼采取“大棒”方法,即通过立法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早在2008年,新加坡建设局就要求新建建筑和进行重大改造的既有建筑至少达到绿色标志认证合格等级,这表明,所有新建建筑及部分既有建筑改造被纳入强制认证的范畴。

      2011年,新加坡建设局宣布:计划将最低绿色标志标准延伸至所有进行改造的既有建筑。专门的监管条例将在2014年1月生效,届时新加坡将成为全球首批规定既有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新加坡政府每年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投入大约有多少?    

      姜锦贤:新加坡政府要求凡是政府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的最高级别——白金奖,每年政府公用建筑的投入约为80亿新币。另外,为鼓励绿色建筑改造,新加坡政府正在实施1亿新元的绿色建筑改造奖励5年计划,平均每年投入约2000万新元。每年新加坡政府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投入约为80亿到120亿新币。

      非“土豪”也可成就绿色建筑


      近年来,中国和新加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绿色建筑方面,中新两国开展了哪些合作?具体模式是什么?

      姜锦贤:新加坡主要通过两种合作形式来帮助中国城市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一是与中国的一些生态城比如中新生态城、广州知识城来进行战略合作,中方出土地,新方出资金与技术,主要是当地的企业和新加坡共同推动,合作内容一般包括设计整体区域布局、推广绿色建筑概念和绿色建筑标准。

      另外一种模式是通过与中国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形式,主要提供技术研究。新加坡建设局如今已与中国的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保定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肇庆市等6个城市展开合作,最近我们刚刚与长沙市政府签订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地将在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与应用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在绿色建筑领域,中新开展了很多合作,在您看来中新在绿色建筑的理念上有何差异?

      姜锦贤:在我们看来,绿色建筑本身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体现在节能、节水两个方面,而不是说一定要使用再生能源。通过设计,把建筑物保温做得更好,尽量采用自然采光节省电能,尽量引进自然通风,减少机械排气,从而实现能耗的节省。

      中国对绿色建筑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必须要采用可再生能源,比如说太阳板、地热泵、风能,否则就不觉得这是绿色建筑。与我们合作的一个东部省份,当地出于支持光伏产业的考虑,强调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太阳能发电设备,这给绿色建筑增添了不必要的成本。

      中国的传统住宅,比如江南园林、北京四合院,虽然没有任何高科技成分,但他们很多都是绿色建筑。为什么?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及天井设计,不仅采光充足,而且保证了自然通风。这就是绿色建筑,而且是自古就有的。

      在天津生态城科技园,我们借鉴了中国传统住宅的设计。比如,根据生态城气候特点,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楼梯西北面的窗户,同时大量增加了南面窗户的数量,这就明显减少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寒风的进入;春夏秋季,风则可从南面窗户及大门进入,而这时热气会经类似“天井”的中庭从楼顶窗口排出,但阵阵凉风却留在室内形成“对流”。生态城科技园低碳体验中心的室内温度在自然状态下有望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zy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地热能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能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碳主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