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发展从国家来讲只有20多年的历史,之前有许许多多的子系统,但比这个更早,更原始。最早的时候炒作比较多,但到今天为止实实在在的需求占到了主导地位。20多年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对提升建筑的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师把建筑设计出来,智能化系统起到什么角色呢?只能说给这个建筑进一步地增光添彩,它起到了一定方便快捷作用。
很多设备和系统都由原来的传统类型转换变成了智能型。比如电器方面一般来讲有时候在座的工程师也好,包括系统集成商都知道系统集成商还得有注册电气工程师,这不光是电气方面,还有智能化方面的内容。接触器很多原来是大量地耗能,现在变成了智能型。从建筑设备的系统里分离出来了智能型的监护系统,这些都是吃得透企业的开发原则,针对我们的建筑,针对我们的一些系统来做出来更贴切,更便于应用的一些系统。
个人感觉到生活的改变基于数字化,整个建筑理念,这些智能化的系统同样基于数字化,没有数字化免谈这些问题。因为以前的东西怎么样走过来的大家很清楚。现在像计算机网络光纤到小区到建筑到楼层到每一户。
还有说到6类、7类,甚至更高级别的,在杂志上不乏地看到这方面。6类、7类,跟光纤的比较来看为什么要做这个方面的工作,有时候不得其解,我认为主要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再一个是安全防范方面,最早的时候谈过分析,说要用数字化的一些安防设备、视频类,当时就有人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就提到了篡改。所以有些政治事件、政治风波里出现了国际上的东西,人们就说了是因为做了手脚,但现在的技术可以这么说,有了这一切以后技术在进步。
另外一点,在国际上有些叫集成商,但实际上一件产品都不出,然后整个地从高端来协调起来。他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对各个系统之间的要求来提出明确,可实施的方案。但是从现有的建筑和老的建筑在改造过程当中以前做出来的,有许许多多的系统都相互独立,因为它并不在于开放。所以逼得有些研发机构在这儿做另一项工作,就是为了使各项协议之间能够相互地对话,所以就做了一个翻译工作。
来来回回的翻译工作可以来进行语音识别,把整个系统糅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一个功能性的普及。现在这么做的话,你要说一个系统处于一种完全独立的,自己独立的通信协议,我想它的生命并不是太好。所以就到了一个公开、透明、开放的协议上来。
另外,建筑节能。节能的力度是以往历史上没有过的。为什么?70年代、80年代提过节能,90年代也提到节能,但雷生大、雨点小,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淡化下去,这与国家发展的密集度相关。因为可以这么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世界第二位,这是我们争取了多少年的和平建设,但这种建设可以这么说没有一项离得开能源。所以在一点上国家已经把能源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最高层次,就是国际安全。
美国也提能源安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咱们国家从04年提出来以后,一直到下来9年了,可以这么说步步紧逼。对节能来讲寸步不让。我觉得在节能这个问题上有许许多多的技术值得我们去探讨、应用。
可以说有些技术是传统的技术,但是传统的技术在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设计了建筑设计系统,对所有的类别能耗进行节约,没有这个是无米之炊。但这套系统能不能更好地节能,可以判断确实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有时候把更多的节能空间让给了现在的能源合作管理,或者是其他的方式。为什么这个行业能够发展,证明这个建筑里确实还有许多节能的方面没有做到最佳。
我曾经遇到一个事情,当时在讨论一个规范,是空调系统的节能设备规范。有一家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在广州跟人家谈一个项目,物业老总问这个节能不节能?我说节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节能20%多,这不是整个建筑所有的能耗。他说我经过几个月的检验明显地可以测试出来,原来依赖很多因素的变化,但经过几个月来看越来越趋于实际情况了。
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上海地区统计了多少楼,做得比较好的是多少,差的是多少,基本上还是一点的: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建筑空间。
还有监控系统,以及智能照明。智能照明有做得比较好的,像KNX,这个国际技术再加上EIB,等等,做得非常好。这是智能照明。还有住建部半部了能耗检测的导则。从传输到中心的建立等等方面来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实际上还并不见得完全全面。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当中总觉得有些参数,还需要进一步监测。
再加上住建部有些课题的研究是针对节能的问题。与建筑智能化相关的规程也在颁布。所以说除了国标以外,还有行标,逐渐地涵盖各类型的建筑。这里面包括了很多电气,包括智能化而且这一类的职能化可以写得更详细更透彻。
(责编: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