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市场或将试水期货

   2014-06-25 中国能源报13660
核心提示: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6月19日正式开市,至此,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全部上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第二届深圳国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6月19日正式开市,至此,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全部上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第二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表示,国家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国内碳交易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加快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促进经济低碳发展。

  7个碳交易试点全部启动

  据记者了解,最后启动交易的重庆碳交易市场开市首日即产生16笔交易,交易量达14.5万吨,成交均价为30.74元/吨,属于7个试点中交易价格的中等水平。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碳交易市场实行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度,即以所有试点企业2008-2012年既有产能最高年度排放量之和作为基准量,在2013-2015年逐年下降,实行总量控制。在配额分配方面,重庆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确定配额分配。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日前明确表示,未来我国计划用约三年的时间建立起全国碳交易市场,而在7个碳交易试点全部启动后,我国将不再增加试点城市。

  “试点工作共同的特点是明确交易范围,设定控制碳排放的目标,建立碳排放核查体系,搭建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并开展相关能力建设。”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拓展碳交易市场,是将生硬的减排政策转化为由市场推动的机制,可引导并促进企业在盈利中实现自主减排。

     全国性碳排放标准有望出台

  6月10日发布的《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一周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5月30日,深圳碳市场共成交超38万吨,总成交额为2744万元,占全国成交额的19%,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回忆说:“2013年6月18日碳交易市场开业后,一个半月没有一笔交易,一直到8月6日,第一笔交易才最终发生。”

  “碳交易在企业管理层级中地位太低了,很多企业也并不重视。我们收取企业会员费,还老被投诉,举步维艰。”面对困境,陈海鸥表示,今年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履约,同时也会与政府合作,在企业里进行碳交易体系的宣传与推广。

  “目前,碳排放标准主要由地方规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缺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健华在第二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透露,国家层面碳排放管理标准有望在今年内出台,届时将陆续发布针对产品、行业以及通用型碳排放标准,为未来碳排放相关交易和法规提供技术标准参照,这标志着全国层面碳排放工作进一步落实。

  陈健华介绍,碳排放配额核定,与企业碳排放标准相关。虽然国家逐步倾向制定自愿性标准规范,但是全国性碳排放标准还是为强制性规定提供相关基础参考。

  对目前碳交易市场规模小、流动性不足的现状,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要建立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以促进发展。“要多进行碳市场的创新,多与金融机构合作,多进行产品开发创新,搞活碳市场。”郭万达说。

  碳金融创新将成重点

  过去一年来,我国碳交易市场均以现货交易为主,但业界一直呼吁建立多层次碳排放交易市场,并将期货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当中。

  陈海鸥透露,碳金融领域将成为深圳碳市场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深圳碳市场已经提前开始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今年 4月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合作协议,开发创新性碳交易产品,今年5 月初和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合作,成功发行国内首单“碳债券”。据称,深圳碳市场已经正式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并积极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

  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副总经理张育斌认为,未来碳市场一定会做期货。“当然,碳是政策性强、人为设置的一种合约商品,价值高度依赖核查验证,有一定难度。”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靳国良表示,当下做好现货市场,服务于政府的节能减排,紧接着就是现货和期货的对接,再接下来就是衍生品、碳气候,其发展路径是清晰的。

  陈海鸥认为,发展期货首先要现货交易平稳、履约及时,其次是要有人才梯队。

  美国洲际交易所(ICE)中国区总经理黄杰夫则表示,碳作为大宗商品,在价格发现和帮助企业管理风险方面,与中国大连的焦煤、郑州的棉花、上海的铜一样,都需要期货市场发挥作用。不过,他认为,在讨论碳市场金融创新前必须明确,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量,而不是为了碳交易所盈利,更不是为了交易而交易。

  业内认为,与传统的商品期货不同,实现碳资产权益须高度依赖核查验证。开展期货交易之后,制度设计者需要考虑如何保证市场公开、透明、有效并避免金融市场特有的市场风险。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gcc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地热能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能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地热加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