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六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
出席嘉宾介绍(4)——汪集阳院士
今天介绍的将出席“陆特能源——2014第六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召开时间:2014年9月11-13日,杭州)的发言嘉宾是中国科学院汪集阳院士。
其他出席本届论坛的国际制冷学会空调热泵学部主席、上海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龙惟定教授(详见地源热泵网报道:第六届高层论坛出席嘉宾介绍之龙惟定教授),湖北省暨武汉市土木建筑学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兼机电设计院院长、中信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陈焰华(详见地源热泵网报道:第六届高层论坛出席嘉宾介绍之陈焰华主任),《地源热泵》杂志主编方肇洪(见地源热泵网报道:第六届高层论坛出席嘉宾介绍之方肇洪教授),以及后续将为您介绍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田廷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阳,全国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文发,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暖通专业总工、机电设计一所所长、天津市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伍小亭总工,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暖通专业总工、节能中心主任、江苏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张建忠,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最良教授,天津市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主任马一太,河南省空调冷冻节能协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刚,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吴德绳、河北省地源热泵检测中心刘自强主任,国务院资深参事、住建部科技委顾问兼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王秉忱主任,辽宁省建筑设计院暖通总工兼沈阳市地源热泵协会秘书长郭晓朝,浙江省物勘院何良军总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节能技术中心主任,地源热泵研究所所长胡平放教授,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市绿色建筑学会副秘书丁勇,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董颖,还有来自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改委、建委的等数十位嘉宾和领导。
汪集阳院士在本届论坛上将为与会代表做关于《地热能开发利用与节能减排》的主题报告。
下面为汪集阳院士的个人简介:
汪集阳院士,男,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地源热泵》杂志编委会专家组顾问。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理事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河海大学及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热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迄今为止,汪集阳院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3)。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 in China》 (1996) 、《神奇的地热》 (2001)、《地热利用技术》(2005)等。
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汪集阳院士一贯重视并大力培养年青人,迄今为止,已培养博士、博士后40余人。1991、1993年两度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2004年,他荣获全国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并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是国内外地热和水文地质学界的中坚骨干,最近两名博士生荣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研究方向:
他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和地热资源方面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并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1970年代开展大地热流和矿山地热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80年代开展深部地热研究,恢复了华北盆地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在攀西古裂谷地区提出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并确定出我国第一个“热流省”;提出在我国东南沿海这类复杂的碰撞造山带,热流(q)--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不成立的新观点;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将我国岩石圈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藏南为“热壳冷幔”,而华北盆地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指出我国大陆地区总的热背景不高但具“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在应用地热方面开创矿山地热工程科技领域,提出矿山地温类型划分及矿山热害防治的地质--工程措施;指出我国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构造--热背景并对东南沿海地区水热系统属性提出新看法,认为该区不可能赋存高温地热资源;提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并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指出我国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地热特征及构造热演化模式,并从地热角度对油气资源潜力作出评价;首次将岩石圈热结构概念引入含油气盆地研究并指出东部“热”盆,西部“冷”盆产生的深部地热背景。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05年,汪集阳院士牵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新疆地下水地表水联合开发利用”,经过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分析,提出应在天山南北麓有利部位修建地下水库的建议,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自治区水利厅启动了阿克苏地区台兰河地下水库试点工程。
•2008年,汪集阳院士在承担路甬祥院长亲自领导的能源科技路线图的编制过程中,提出应在我国开展深部地热资源的调研和开发利用的前期研究工作,受到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已列入“中国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 (科学出版社,2009) 之中。
•2010年,在国家能源局与中国工程院主办的首届中国能源高层论坛上,汪集阳提出要构建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国家级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模清全国地热资源家底,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实施示范工程;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加速地热产发展等四点建议,受到国家能源局的高度重视,目前正在进一步推动落实之中。
•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与新疆自治区共同主办的“天山南北院士行”活动过程中,汪集阳牵头的水资源组提出要加大新疆地下水库勘察与建设力度、加快国际河流开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尽快设立新疆水资源科技专项等七项建议,以实现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正在逐项落实之中。
近年来,汪集阳院士在同位素水文学、水文地球化学领域也有不少创新性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利用同位素水文技术提出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深处很可能有可观的地下水资源存在,该区高大沙山及湖泊群的存在与深层地下水补给有关。他领导的研究集体所撰写的论文《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已发表在2004年11月25号出版的《Nature》(第432卷)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迄今为止,汪集阳院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 in China》 (1996) ,《神奇的地热》 (2001),“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Nature》 Vol.432,2004)等。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