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产业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6-08-26 地源热泵网刘江波7070
核心提示:地热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发展前途。自称热四代的8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近日在中国地热产业规划和布局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启

      “地热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发展前途。”自称“热四代”的8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近日在中国地热产业规划和布局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启动会上表示。

      新星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提升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热产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即将迎来发展的“第二春”。

      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

      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具有清洁环保、用途广泛、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等特点,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现实且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早在1970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提出“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自然能源的一个新来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

      据2015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资料,我国浅层地热能的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中深层地热能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量相当于1.37万亿吨标准煤,干热岩地热能(3~10千米深)的资源量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全球地下5千米以内的地热资源量相当于4900万亿吨标准煤,其中我国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1/6。

      经过多年开发,我国地热直接利用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4年底,我国地热直接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地热供暖比例首次超过温泉洗浴。

      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治理已蔓延中东部地区的雾霾,社会各界已形成共识,就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目前,多数观点趋向认为燃煤锅炉和散煤燃烧是造成雾霾的重要诱因,利用地热取暖替代燃煤锅炉取暖可以有效减少雾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指出,中国80%的人口都居住在黑河-腾冲线以东地区,这片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1/30,而每年消耗的煤炭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0%,东部单位国土面积消耗煤炭的水平是全球的12倍,碳排放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东部大面积雾霾与煤炭消耗有着重要的关联。

      目前还有观点认为,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集中供暖、南方不供暖的方式已不符合现实需求。有专家提出,供暖线要向南延。因此,在供暖需求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清洁的地热采暖成为最优选择。

      地热再次热起来

      “中国地热自李四光上世纪70年代提出后,迎来第一次发展春天,但之后反反复复一直不冷不热,直到‘雄县模式’出现才打了翻身仗。”汪集旸院士表示。

      隶属于河北保定市的雄县,距离北京大约120公里。这座小城95%以上的供热由地热能实现,基本消灭了传统的燃煤锅炉,成为华北地区名副其实的“无烟城”。

      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在雄县召开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会,明确要求总结推广“雄县模式”,在全国大力开发地热能。雄县模式的出现成为地热再次热起来的标志。

      在新星公司开发雄县地热资源之前,由于雄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没有统一规划,缺乏有效管理,个人及部分开发商各自为政。长久以来的破坏性开采造成雄县地热资源严重浪费,使得雄县地热田热储水位明显下降。

      新星公司进驻雄县后,开展地热尾水回灌试验,建成单井开采、单井全部回灌的开发模式,有效消除了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瓶颈,在保障民生供暖、服务节能减排的同时,实现地热科学、高效、有序开发。

      “现在,雄县新建小区如果有地热供暖,房价比采用其他供暖方式的要高。”有关人士说。

      集团公司领导表示,地热产业是可持续和循环型的环保产业,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对治理雾霾、改善能源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地热利用与发展,目前已探索出多种地热开发模式和成功案例,在技术、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方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据悉,截至2015年底,集团公司提供的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4000万平方米,占全国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的40%,已成为国内地热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的企业。

      解决发展问题,提升地热地位

      “在新能源大家族里,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相比,地热资源是最现实的且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地热能是非常好的一种能源,但往往没有被认识到,国内的重视程度和普及面远远不够。”汪集旸院士在多种场合对地热不吝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增强地热影响力的殷切希望。

      “可再生、低碳绿色、连续性、经济性、技术可行性、资源潜力大是地热的六个特征。当然,其中的经济性和资源潜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一旦地热的六个特点都可以被科学证实,我认为地热在国家能源战略当中的地位应该提升。”杜祥琬院士表示。

      目前,三大因素制约地热进一步发展:一是重电轻热;二是政策不明;三是家底不清。

      第一,多年来,社会各界关于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谈论,更多的是关注“发电量”或“装机容量”,而关于供热方面的谈论较少,存在重电轻热的思维定式。

      事实上,我国地热发电的装机容量,全国只有2.78万千瓦,不要说与火电动辄一个机组就上百万千瓦相比,就是与2015年底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相比,也是相形见绌。

      如今,地热的主要贡献是供热。经过初步研究,“热”在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中的作用比电更重要。

      第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性地热资源管理法律或行政法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主要表现为: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分散,部门职责界定不清;热能开发存在一些开采无序、利用低效、资源浪费和破坏生态的现象;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没有明确优先使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缺乏统一优惠的政策环境;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发的需求。

      第三,地热资源勘查滞后于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只覆盖到地级市,还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难以制定地热开发利用规划。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后备资源不足,中低温地热资源勘查不能满足开发需求。干热岩勘查刚刚起步,没有开展相关调查评价工作,资源禀赋不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表示,地热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将来会一步步解决。

      “‘十一五’国家把风能、太阳能纳入规划,之后十年,风电增长了100多倍,太阳能增长了600多倍。现在,地热第一次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未来的发展也会非常光明,对治理雾霾、应对气候变化将会发挥巨大作用。”曹耀峰说。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 

责编:lz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地热能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地热能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论文征集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APP下载
地热能网——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
地热全媒体矩阵:地热加APP、地热加微信订阅号、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地热加APP小程序、地热加微信公众号、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地热加微信视频号、地热加抖音号、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地热加网易号、地热加企鹅号、地热加搜狐号、碳主知乎号、碳主百家号等。
  Email: direjia@126.com(投稿),direjia@163.com(合作),  直线电话:18515158288(同微信)
关注我们

地热加公众号

地热能资讯公众号

地热加APP小程序

地热加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