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的开放发展正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其中一节专门提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
大时代,大格局。浙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向北向西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向西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浙江发挥独特的海陆一体优势,推进东西双向开放,实现双向融入,成为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大通道。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战略机遇和独特优势,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两会期间,记者采访的诸多代表委员分享了他们的思考。
自2013年我国首次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众多浙商参与其中,以一呼百应之势,借东风谋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显然打开了一个大市场。就在赴京参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刚从印尼出差回来。在他看来,“一带一路”蕴藏着“大能量”,因为沿线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沿线国家巨大的能源需求,正是地热发电创新技术和高端装备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开山集团投资10亿美元用于印尼地热发电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拟建在印尼北苏门答腊的苏门答腊断裂带上,该地区是全球十大地热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在3月6日的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是快速的,成果好于预期。近3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
不只有量的剧增,更有质的飞跃,“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硕。曹克坚认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浙江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了众多优势成熟产业、产能,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里进行配置。
“作为企业来说,更要主动把握全球产业分工调整趋势,把‘走出去’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中创造‘浙江高度’。”曹克坚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开山集团的主要产品集中在空气压缩机、螺杆膨胀发电机等机械设备。的确,开山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空气压缩机制造企业,也是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制造企业。此次投资印尼地热项目并非一时兴起,曹克坚告诉记者,从2011年起开山集团便一直致力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从机械制造业迈向新能源领域,“走出去”中的“浙江高度”如何体现?
曹克坚告诉记者,开山集团为地热发电专门设计了两大系列产品——地热蒸汽膨胀发电机和有机朗肯循环膨胀发电机,并独创井口地热发电技术,不仅将建设周期从目前的4年至6年缩短到1年半,而且大大减少了建设投资和用地,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我们的目标是转型升级为绿色可再生能源公司,成为电力运营商,成为全球领先的地热发电成套设备供应商。”曹克坚认为,中东、中亚各国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十分丰富,但污染严重,急需大力开发包括地热能在内的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