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龙长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四光纪念馆馆长龙长兴认为,近年来,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还远未到达预期。相对于我国丰富的地热资源,如今得到利用的只是冰山一角。
李四光生前曾多次论述地热综合利用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在他的积极倡导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地热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然而,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进展缓慢,目前地热利用率还很低,仅占总能耗不到0.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之所以进展缓慢,我认为主要问题是没能有效拉动市场的积极性。目前,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还不够,主要是地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热开发相关技术的研发程度不够;此外,扶植性优惠政策不到位。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感到投资风险大、运行成本高,从而缺少积极性。
我国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地热普查、勘探和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也组织开展了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以及水热型资源现状调查,同时启动了干热岩资源调查,但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太少,就开发应用而言,调查的覆盖面和精度远远不够,不足以拉动市场积极性,基础勘查工作急需进一步开展。高精度基础勘查数据的缺位,地热规划与市场发展不相匹配,不能对市场项目形成有效的引导,无形中提高了单体项目的勘查成本和投入。
高风险高投入,是市场对地热开发反应谨慎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系统开展各类型地热的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摸清家底,是统筹各类地热资源、科学制定地热开发利用规划、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也是降低市场投资风险,拉动市场积极性的关键。
我建议,依托可再生能源专项(或另设立专项),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力量,以服务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系统开展涵盖面更广、精度更高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全面提升全国地热资源勘查程度。在现有地热规划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我国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分布特征,赋存条件和资源潜力,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最终形成全国地热资源的大数据和云平台。同时,尽快开展以推动南方分布式供暖为目标的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为国家制定全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区划、布局实施重点地区示范工程和培育地热资源开发市场提供基础数据。
此外,还要加强技术研发力度。成熟、先进的技术是地热开发利用市场化、规模化、多快好省的前提,也属于基础性、公益性工作。目前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热、干热岩发电;二是地热勘查评价。建议国家能源局牵头,组织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建立起国际地热技术交流机制,攻克关键技术,开拓地热应用领域及应用方式,制定地热开发利用统一技术标准和流程。进一步解决制约地热发电、干热岩发电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井下高效换热、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干热岩开发储层建造等技术体系,借助示范工程推广普及干热岩发电,全面提高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地热、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可参照北京市已有补贴政策,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地热开发给予资金支持。例如可以对地热开发项目和利用地热、浅层地温能为建筑物供暖的新建及改建项目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统一执行居民电价标准;考虑降低或免除地热矿产资源税和地热矿权出让费;借鉴太阳能、风电、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等能源补贴的做法,让地热这一清洁能源真正走入城镇农村的千家万户,为减少环境污染作出贡献。
在中深层地热矿权管理方面,应积极落实中央精简行政审批的精神,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的环节和时间;对于地热供暖项目,改变传统矿产的矿权审批模式,采用备案制;引入特许经营权,由政府主导,参照北京城市副中心“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由政府出资开展前期的勘查评价以及资源论证,企业进行投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