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系列报道(四)
首份五年规划开拓行业发展新局面
首份五年规划开拓行业发展新局面
——聚焦《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
今年,我国地热能行业迎来发展新的浪潮。作为我国首份地热能五年规划——《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已于今年2月6日正式发布,该《规划》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产业发展道路绘制了崭新的宏伟蓝图。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地热能首份五年发展规划,在地热界人士看来,首次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以及中国政府践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路线的坚定决心。“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明确了地热的经济及社会影响,指引了我国地热产业的发展方向。
首份五年规划问世
2014年2月27日,在河北雄县召开的首次全国地热开发利用现场会上,国家能源局决定委托国家地热能中心牵头,研究编制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总体规划。由此,揭开地热能行业发展的大幕。
同年,6月25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组织编制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期间,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经过,测算、收集、汇总、审查、调研等多个环节摸清了多个省市地热能开发利用资源量。
2016年底,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清稿完稿,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
《规划》一经发布,就在业内引发热潮。“对于这样的一份《规划》我们期待已久了,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克文向记者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喜悦。
“《规划》于地热界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上关于地热能专门的五年规划。无论是对于地热产业还是相关的科技界,特别是希望用到地热的用户们,都是利好消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这样谈道。
作为参编此《规划》之一的中国工程院曹耀峰院士向《地源热泵》记者表示,编制地热能五年发展规划这在国家层面还是第一次,这意味着‘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地热能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将全方位推进地热能发展。
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稳定性好、利用系数高、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地热能作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石化新星公司新能源研究院刘金侠院长认为:“首次发布的地热能五年规划,能很好的指导我国地热开发利用,有效促进地热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地热能产业规模将实现翻番增长,地热能的利用将在替代燃煤供暖、减轻雾霾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所副教授、博士邵亥冰对本刊记者表示,《规划》的出台更有利于我们国家从一个粗放型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的过渡到可再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规划》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能源经济的转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彦龙向《地源热泵》记者表示,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从最高层面上开始重视地热能行业,接下来各个地方政府将开始认领任务,大家积极性也会被提高。
“地方政府将会有更多的好政策出台,尤其是管理政策,规划出台以后,地方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矿权、经营权的问题将会得到良好的解决,我相信这将会促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孔彦龙说。
地热规划目标可期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新增11亿平方米,其中浅层地热能7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4亿平方米。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MW。
记者梳理地热能“十三五”指标与既往地热业绩的对比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地源热泵在过去20年里累计完成供暖制冷面积近4亿平方米。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浅层地源热泵供暖制冷面积新增7亿平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艰巨。不过,众多地热界人士对浅层地热能目标任务的完成持乐观态度。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说,地源热泵利用浅层地热能新增7亿平方米的供热面积,现在稍加努力有希望完成。他解释说,中国2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里发展速度相当快,一年有接近1亿平方米的增量,7亿平方米的增量还是有希望完成的。
在王贵玲看来,“目前环境要求我们要用清洁能源,市场需求较大,而我国的地热能资源还比较丰富,在这两个条件的影响下,地热产业的发展会非常快,实现《规划》的目标是可期的。”
天津大学地热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朱家玲对“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目标充满信心。她认为,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包括内蒙、山西、陕西等地的地热供热发展潜力巨大。朱家玲还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地热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政府也不断调整在地热供热领域的一些法规、法律等政策。
庞忠和分析说,我们国家的地热资源尤其是浅层地热和水热型地热还是丰富的,同时技术也是比较成熟的。过去20年国家发展速度非常快,行业已经很大了,有很多骨干企业在发挥作用,基础技术也是比较好的。另外,水热型地热能有雄县模式的示范,并有大的央企牵头,再加上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参与,“所以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米,地热从业者经过努力是很有希望实现的。”
在庞忠和教授看来实现地热目标的条件已具备。庞忠和说,现代地热供暖作为北方冬季清洁能源供暖的最好的形式之一,已经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尤其是能源部门的领导对地热非常看好,当前无论是在政策配套、科学技术保证、市场的规范化方面地热能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庞忠和表示。
另外,传统的秦岭-淮河供暖线已经过时,南方冬季的阴冷天气异常难熬,南方供暖呼声越来越高,地源热泵冬天能供暖,夏天能制冷,特别适合南方地区使用,可很好的满足人民需求,经济适用。
庞忠和进一步指出,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浅层地热还是水热型地热在我们国家都是资源最丰富的区块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需求比较迫切,应对空气污染,解决大气灰霾问题,将带来巨大的需求,会拉动市场和相应的技术研发,所以京津冀地区相对来讲更容易实现目标。
要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新增11亿平方米的目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认为未来行业发展要向农村走去。他说,京津冀地区治理雾霾重点在农村,而现在农村大量取暖依然是散煤,燃烧造成的雾霾仍旧比较严重,所以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今后的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市场需求是比较旺盛的。
王贵玲建议,“企业应大量的走向农村去,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供暖和华北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供暖问题。”朱家玲也赞同地热能企业开辟农村市场,她认为,“在中国北方,新的市场增量主要在中小型城市、县城、乡镇、农村等地的供暖,有非常大的需求市场和推动力。”
《规划》中提及“替代7000万吨标准煤”这一宏伟目标,王贵玲向记者解释说,“7000万吨就是在国家能源结构中占有1.5%的比例。十二五末我们达到了0.5%的比例,而在“十三五”期间要增加1%的比例。”
“这意味着化石能源要降低3个百分点,这对地热能行业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对于我国而言,基数总量非常大,提高3个百分点的总量是对于行业来说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黄中伟说道。
黄中伟教授对地热能完成替代7000万标准煤的任务量充满信心。他分析说,“我们前期在石油天然气行业钻井能钻到8000米深,现在正在往1万米的深度进军。在达到8000-1000米的深度中,地热资源可以超过300℃,我们有信心和理由能够完成既定的目标。”
共话行业发展之路
目标激励斗志,蓝图催人奋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阐述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布局,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内容。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资源规划所高级工程师闫家泓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地下资源了解不是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尤其是地热能开发前期成本非常高,风险也大,而且后续的管理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尤其是管理层面人才缺口很大。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贵玲说,“目前地热界根本的问题是资源问题,资源量能否支撑这个产业的发展,如何把这种资源更好的利用,都是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他指出,要进一度加快力度来查明资源,推动产业的发展,地热界仍需做大量工作,来应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郑克棪教授认为行业快速发展首先要有国家政策支持。他举例说,土耳其地热能五年发展了30倍,都是优惠政策配套实施,动员企业积极性发展起来的。“土耳其能够成功是经过议会认可,地热立法,全国动员后的结果,我国还缺少这样的机制。”郑克棪告诉记者。
王贵玲同样认为行业快速发展急需政策的支持。王贵玲向记者表示,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小,目前政府基本上没有很好的经济支撑、政策支撑和产业推广措施。“在产业发展的支持上并没有像风电、太阳能电等清洁能源一样得到国家的补贴政策。”李克文也呼吁:“国家层面能够给地热能与太阳能同等对待的政策扶持,希望中央加快、加大力度来制定这一方面的政策。”
站在企业角度来讲,王贵玲认为现在企业面对的仍是降低成本的问题。“行业创新主体在企业,在初投资较大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快速打井,降低打井成本,这是企业应该尽快攻克的难关。”王贵玲说。
谈及地热能规划的宏伟蓝图,朱家玲提出,“如何高质量、高水平并带有科技含量的实现16亿平方米的供暖面积也对科研提出了很多的要求,从科研技术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动力。”她进一步指出,如何更快的推广技术革新,解决在推行水热型、浅层地热能在供热或者制冷上的一些技术瓶颈,这为实现2020年目标带来一个很好的契机。
北京泰利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继东认为,下一步行业要做的是与其他传统能源配合,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比例,实现整个系统的节能减排降耗,而不是追求单一项目的发展。
汪继东还指出,企业要提高技术含量,加大中深层地热能开发,提升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的技术。在经营模式上持续创新,利用国家现在的一些政策,包括BOT、PPP等全力拓展新的市场。
朱家玲认为,“十三五”期间实现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发电量的目标仍旧任重而道远。她分析说,一是资源,目前我们如何找到藏南、华北、青海等地的资源尚是个难题。二是技术方面,目前我国的科研力量还不够有实力,还存在不少难题需要攻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黄中伟认为,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还有一些技术瓶颈,主要是在井下钻具的材料方面,“特别是钻头的耐温问题以及我们现在还没有超过300℃的钻井液。”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所副教授、博士邵亥冰同样指出,目前我国的地热发电尚有一些核心技术问题没有得到突破,比较急迫的是地热井有化学结构的问题存在,使得地热流体的流量不能持续稳定的达到设计的目标要求。“从科研来讲,在技术研发上要着重解决中深层地热发电的技术问题,促进中深层地热实际的产业化前景发展。”邵亥冰说。
“很多人认为我国的浅层地热利用、热泵利用技术已经成熟,但我认为成熟是相对的,目前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对于行业未来健康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克文建言指出,要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企业的结合,同时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经验、设备。
“从国家大的能源规划有能源互补的导向,这是总的能源结构变革的大方向。”庞忠和说,地热能的特点就是分布较广,但能量流的密度不是很大,作为一种比较稳定、可持续的能源,地热能可以起到一个“充电宝”的作用,蓄能储能,让地热能量变得更强大。“地热+”是借用别的能源的的形式,来增强地热的能量强度,实现优势互补,而目前还没有得到规模化的应用,这是能源行业特别是地热能行业未来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责编: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