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系列报道(二):
曹耀峰院士解读地热能“十三五”规划
——地热能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近日,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了参与《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起草编制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曹耀峰院士,全面解读了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编制历程、规划内容及亮点、规划出台的意义,以及中国地热发展展望,回应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问: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世界地热资源量的六分之一,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经过多年的地热资源开发,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但目前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地热尾水回灌率低、地热市场不规范、扶持政策少等问题。
我国地热资源的家底如何?
曹耀峰院士介绍,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煤,年可利用资源量3.56亿吨标煤;中低温地热资源量13700亿吨标煤;干热岩资源量860万亿吨标煤。我国地热资源量约占世界地热资源量的六分之一,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约26亿吨(约能供暖/制冷面积1000亿平方米),“十二五”末利用量(折合标煤)约2000万吨,开发潜力巨大。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3.43亿吨,基本可满足该地区供暖制冷需求。
我国地热能的利用现状如何?
曹耀峰院士表示,经过多年的地热资源开发,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中国地热直接利用是第二名美国的2倍多。如果加上地热发电折算成年产出热能,2014年中国地热总体利用为48570 GWh,仍远大于美国的36328 GWh。
尽管我国地热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地热资源利用量还是非常小,2015年我国地热资源利用量折合标煤只有2000万吨,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0.47%,占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的4%。
我国地热资源利用的水平如何?
曹耀峰院士说,近年来中国地热直接利用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4年底,中深层地热供暖比例首次超过温泉洗浴。主要比例是:浅层地热供暖制冷(热泵)58%,中深层地热供暖19%,温泉洗浴18%。地热开发的能源性、技术性得以突出。
我国地热经过40余年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地热勘查评价技术”、“采灌均衡技术”、“高效换热技术”、“智能监控技术”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地热勘察、利用技术体系,是地热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关键。
我国地热资源利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曹耀峰院士指出,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多头管理。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职能分散在能源局、国土、住建、水资源管理等部门,不利于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导致了地热能开发中出现问题后难以得到有效、快速解决;二是地热尾水回灌率低。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可再生资源,前提是“取热不取水”,目前,地热开发还不能保证尾水100%回灌,粗略估计,目前地热产业回灌率为50%左右;三是地热市场不规范。目前行业内存在准入门槛偏低、规范和标准不统一,不能适应地热开发利用的需要;四是扶持政策少。相对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其它可再生能源,国家对地热产业的扶持政策非常少。
二问:《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历程
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是地热能“十三五”规划出台的保障,国家能源局批准成立的国家地热能中心牵头组织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编写,随后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组织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对初稿进行审查。2016年底,规划清稿完稿;2017年2月,地热能“十三五”规划发布。
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历程是怎样的?
曹耀峰院士介绍,2014年2月27日,在河北雄县召开的首次全国地热开发利用现场会上,国家能源局决定委托国家地热能中心牵头,研究、编制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总体规划。2014年6月25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组织编制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国家地热中心开始研究国家能源局设立的两个重大课题“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目标、任务和布局研究”、“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研究”,于2015年5月底向国家能源局提交专题研究报告。
国家地热能中心是一家怎样的机构?
曹耀峰院士说,2012年6月,国家能源局批准中国石化集团依托新星公司的地热专业力量组建国家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及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地热能中心在业务上接受国家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受委托承担相关研发和技术推广等。国家地热能中心汇集了国内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主要的地热研究团队和专家,仅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就有十几位。
国家地热能中心相关人员是如何编制《规划》的?
曹耀峰院士介绍,国家地热能中心在能源局指导下牵头组织“十三五规划”编写,国家地热能中心收集、汇总、整理了江苏省、河南省、天津市、贵州、吉林省等16个省、市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参与审查了湖北省、新疆、陕西省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主导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
对于部分省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少,没有上报地热利用“十三五”规划,国家能源局组织国家地热中心等国内地热机构及专家,对其地热利用“十三五”规划进行了测算,并分别与其进行对接。参加 “2015年世界地热大会”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翻译地热能开发利用主要国家的地热能发展报告,补充完善了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信息。
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组织国家地热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委会、浅层地热能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对初稿进行审查。此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向能源局内部不同部门征求地热“十三五”规划意见。
2016年底,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清稿完稿,2017年二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
三问:《规划》的内容及亮点介绍
“十三五”期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新增11亿平方米,其中浅层地热能7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4亿平方米。《规划》阐述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布局,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该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内容是怎样的?
曹耀峰院士说,一是“十三五”地热能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新增11亿平方米,浅层地热能7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4亿平方米。至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累积新增50万千瓦,至2020年,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 地热能利用总量:到2020年,地热能利用总量7000万吨标煤,地热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煤。京津冀地区将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煤,地热供暖年利用量1280万吨标煤。
二是地热能发展重点任务。“十三五”地热规划中,共明确了组织开展地热资源潜力勘查与选区评价、积极推进水热型地热供暖、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利用、地热发电工程、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信息监测统计体系建设、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七项重点任务。
三是地热能开发重点项目布局。“十三五”地热规划中,共明确了水热型地热供暖、浅层地热能利用、中高温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发电、干热岩发电等五项重点项目布局。
四是保障措施。“十三五”地热规划中,明确了完善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制定地热供暖支持及地热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加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和项目管理、完善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管理、加大关键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地热能规划落实情况监管等六项保障措施。
五是实施机制。“十三五”地热规划中,共明确了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建立滚动调整机制、组织实施年度开发方案、加强运行监测考核等四项实施机制。
“十三五”地热能规划呈现哪些亮点?
曹耀峰院士表示,加快发展中深层地热供暖成为本次规划的最大亮点。按照“十三五”地热规划,中深层地热供暖将新增供暖面积4亿平米,是“十二五”末的4倍,增长速度飞快。中深层地热供暖将借助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契机,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在“取热不取水”的指导原则下,采用“采灌均衡、间接换热”或“井下换热”的工艺技术,因地制宜,重点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力推广地热供暖。
浅层地热能利用空间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其中浅层7亿平方米,占63.6%,成为地热增长主力。“传统的秦岭-淮河供暖线已经过时,南方冬季的阴冷天气异常难熬”,南方供暖呼声越来越高,地源热泵冬天能供暖,夏天能制冷,特别适合南方地区使用,可很好的满足人民需求,经济适用。
“热”与“电”的布局科学合理。按照“十三五”地热规划,地热发电将新增50万千瓦,到“十三五”末,共可达到地热发电能力53万千瓦,尽管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相比,还是太小,但是相比于地热发电的基数,增长了近20倍,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2030年以前,由于资源限制,常规的中深层地热能发电难以形成规模性的替代效果,地热能仍以热利用为主。2030年以后,随着干热岩技术的应用,地热发电形成规模性的替代效果,地热能利用有望转变为热利用与发电并举。
地热发展目标明确到省,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本次规划编写过程中,收集整理了我国各省地热资源勘探评价成果,考虑到各省地热资源特点及用热、用电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提出各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区域布局和开发时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问:《规划》出台的意义及影响
首次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以及中国政府践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路线的坚定决心。“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明确了地热的经济及社会影响,指引了我国地热产业的发展方向。
《规划》的出台于地热界来讲意味着什么?
曹耀峰院士指出,“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2014年能源局启动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国家层面编制地热能发展规划还是第一次,这也意味着‘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地热能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将全方位推进地热能发展。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是我国首个地热产业规划,是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必将对我国地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地热的经济及社会影响。按照我国地热“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共可拉动投资约1400亿元,水热型地热供暖可拉动投资约800亿元,地热发电可拉动投资约400亿元,合计共拉动投资2600亿元。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热能开发利用可为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新的有生力量,同时也可推动地质勘查、建筑、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惠及民生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地热产业的发展方向。地热能五年规划,指明了地热产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地热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掌握地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信息监测统计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地热能开发利用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突破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与钻探靶区优选、干热岩开发钻井工程关键技术以及干热岩储层高效取热等关键技术,突破干热岩开发与利用的技术瓶颈。
《规划》的出台对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曹耀峰院士介绍,《规划》明确了地热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意义重大。按照《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15%,增长3个百分点。根据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累计达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6亿平方米,加上发电、种植、养殖、洗浴等,共可实现替代标煤7000万吨。 按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8亿吨标煤测算,届时地热占比将达到1.46%,比目前的0.47%,提高约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五年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 “三分天下有其一”。说明地热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的贡献十分巨大。
《规划》明确了地热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代表着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巴黎气候大会后,中国对到2030年的碳排放强度和达到峰值的期限都做了承诺,未来中国碳减排的压力将十分突出。如前所述,在“十三五”规划中地热将实现替代标煤7000万吨,相对应的减排二氧化碳1.73亿吨。对于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明确了地热对于我国应对当前大气污染意义重大。关于雾霾的形成,多数观点趋向认为燃煤采暖锅炉和散煤燃烧是造成雾霾的重要诱因。根据燃煤供暖锅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与燃煤电厂锅炉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计算,燃煤供暖锅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是燃煤电厂锅炉的4倍、4倍和2.5倍;此外,据测算,1吨散煤直燃的污染物排放量是1吨工业燃煤经集中减排后污染物排放量的十几倍。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替代的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而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因此,发展地热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将更加突出。
发展地热产业不仅对于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国家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国产化和工程技术业务发展,以及对增加就业均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问:中国地热能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地热供暖市场容量大是地热能“十三五”规划完成的条件,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地热能成为清洁供暖聚焦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另外“雄县模式”的成功打造也为地热“十三五”规划完成提供了模式。随着,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的发布、北方清洁供暖的推动,表明地热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地热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行业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方向是怎样的?
曹耀峰院士表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方地区供热面积持续增长。截至2014年,供热面积已达126亿平米,供暖能耗1.84亿吨标煤。加上整个北方农村供暖能耗1.05亿吨标煤,北方合计供暖用能耗达2.89亿吨标煤,约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6.8%。
我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区供暖/制冷潜力较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用累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温度作为主要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五个地区,目前我国供暖主要是严寒、寒冷区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夏热冬冷和温和区域的供热需求越发强烈。然而目前夏热冬冷地区集中供暖比例低,供暖以空调、电直热采暖为主,能源转换效率较低,地热供暖在南方亦拥有较大市场。
当前国家正在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后,地热能成为清洁供暖聚焦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中石化在河北雄县,经过8年的建设,建成供暖能力450万平方米,城区基本实现了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成功打造了技术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雄县模式”。“雄县模式”正在从县城向中心城和城镇、农村两个方向延伸:向地市级区域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集中供热,促进地热供暖规模化发展;向乡镇级区域发展,倡导新农村、无煤村建设,实现地热对散煤的有效替代。
加快地源热泵产业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曹耀峰院士指出,加强地热人才培养,为地热“十三五”规划完成积蓄力量。为加强地热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近期国家地热能中心、各地热专业化委员会举办多期培训班,邀请院士、大学教授、国家部委领导及专家等进行授课,对于提高地热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政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科建设方面,尽管目前我国大学里还没有专门设置地热专业。但是,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已开始设置地热方向研究生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期获得了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立项支持,是我国地热能源开发领域第一个引智基地。
推进地热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地热科研水平。一是申请成立并高水平建设地热国家重点实验室。解决地热资源成因与分布、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储层改造、高效换热、地热水回灌及地热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二是重点做好干热岩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申请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集合国内、国际在干热岩研发方面的尖端科研力量,尽快实现干热岩的经济有效开发。
大力提升地热产业化水平。大力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地热产业的整体水平。一是提升地热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地热开发利用企业走出低端,走向高端。按照集成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交付、智能化运营的模式,提升我国地热产业的开发水平;二是推动地热产业证券化。利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的时机,加大地热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宣传,推动政府成立地热开发产业基金,同时吸引社会资金的快速融入,为快速做大做强地热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响应“一带一路”,地热积极“走出去”“一带一路”是我国近期提出并大力推动的国家级顶层战略,2016年11月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意大利Larderello地热田、奥尔卡里亚地热田、汤加纳地热田、印度尼西KAMOJIANG地热田、新西兰 Wairakei地热田、美国加州Geysers地热田、冰岛Krafla地热田等,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很广。咸阳市作为“一带一路”推动地热开发的桥头堡,将对推动沿线国家地热开发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责编:ZH
欢迎一切与地源热泵行业相关的新闻包括但不限于投标中标、技术研发、新品发布、从业经验、施工技巧、成功案例、创新思维的资讯或论文类投稿,本网网络部将择优在地源热泵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www-dyrbw-com,您也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新浪公众平台、地源热泵网主站、《地源热泵》杂志上刊登。投稿邮箱:dyrbw@dyr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