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农历新年刚过不久,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及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发展20多年的历程中,首次从中央层面把地热能作为一个单独的能源品种进行专项规划,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重大。
作为我国首份地热能“十三五”规划于地热界意味着什么,未来地热能发展的路径是怎样的,站在机遇的档口,地热能企业该如何乘势而上?无疑这是地热界人士值得思考的问题。
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地源热泵》杂志积极发挥专业媒体优势,自2017年3月刊起,截止到目前已连续4期全面展开《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系列报道。期间,记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8位行业大咖,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的体会,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铺面而来的鲜活信息。
近18位行业大咖中有曹耀峰这样的院士,也有郑克棪、王贵玲、庞忠和、刘金侠这样的知名专家,同样也包括夏惊涛、汪继东、管志平、胡德群等等这样的地源热泵企业领军人物,通过面对面的接触采访,从他们自信的话语、睿智的面孔中,记者对于行业发展的信心油然而起。
汪集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这位82岁高龄的老者,依旧奔波于各大地热会议,为地热能事业的发展鼓与呼,他忙碌并快乐着。汪院士作为“热一代”,他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极大的感召力鼓舞着业内同仁。
作为参与《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重要起草编制者之一的中国工程院曹耀峰院士,定义为“我国首个地热产业规划,是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曹院士全面解读了地热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历程、规划内容及亮点、规划出台的意义,以及中国地热发展展望。
作为我国老一辈的地热工作者,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他表示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高层领导向纷纷记者表示,“对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的好机会。”走在前沿的龙头企业已加快战略部署。
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环境治理、能源结构调整的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行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2016年12月21日,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了“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的问题。2017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中指出“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清洁能源供暖走入千家万户让记者印象深刻。今年年初国家13部委联合发布《“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在文件大量的篇幅中多处提及“地源热泵”,清洁能源供暖、建筑能效提升写入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省县城及以上城市清洁供热率达到95%以上,其中将地热能纳入为基础热源。
作为中部大省的湖北日前印发的《湖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湖北省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0.62亿平方米;到2020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积达0.77亿平方米。根据规划,湖北省将建成470座地热分布或集中制冷供暖站,服务建筑面积约1亿平方米。
我国南方也要发挥地热能优势,充分发挥南方地域优势,对于提高我国非采暖区百姓的生活水平大有好处,南方供暖这在以前都不敢想。不得不说,“十三五”规划为地热能在南方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前各地政府不断呼吁和推荐使用清洁能源供暖,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浙江等地陆续出台针对清洁能源供暖的实质性政策。地热能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能源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初步估算,可拉动投资2600亿元,除地热发电的贡献400亿元外,地热供暖(制冷)就是2200亿元的市场蛋糕,当然这不是哪一家企业能够通吃的,需要广大的地热界人士通力合作,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序增长和规范化运行。
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8月成立的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以服务我国地源热泵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单位、产品生产制造单位、系统集成单位、设备机房调试运行管理单位等联盟成员共同利益为己任,旨在加强行业自律,齐心协力推动我国地源热泵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人士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理念,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更有信心去期待未来。
采访过程中,业界大咖不乏指出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技术人员良莠不齐、核心技术研发不足、低价中标、行业监管不足等行业发展存在的弊端。地源热泵企业作为经营的主体,企业的技术、管理机制、经营模式等都需要有进一步的思考。
尽管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地源热泵行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不容置疑的。新的篇章任重道远,新的机遇催人奋进。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地热能的明天。
责编: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