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离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有差距,仍有13%的人无电可用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七项目标为“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本次报告肯定了目前全球在此议程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认为离“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有差距。
从电力普及上来看,目前全球仍有13%的人口无电可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亚地区电力缺乏最为严重。报告指出,2010年来,尽管电力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但按照目前的速度,2030年全球将还有6740万人无电可用。要在2030年实现全球普及电力的目标,这一趋势还应加快。
报告显示,2010—2015年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一次能源供给的两倍,意味着经济增长比能源消耗速度更快,显示全球经济增长开始逐渐脱离对能源消耗的依赖。2010—2015年,全球能耗每年平均降低2.2%,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2.6%还有一定差距。
报告指出,2015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17.5%的最终能源消费,风能和太阳能价格下降,对传统能源消费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按照目前的速度,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21%,仍旧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能效改善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中国成就获得高度赞赏
报告指出,全球在电力普及和工业能效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可再生能源的推进成果令人瞩目。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验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如果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政策,世界各国都能在清洁能源、电力普及以及改善人民生活上取得成就。
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印尼等亚洲国家及部分非洲国家在改善能源状况方面的成就。报告认为,中国对全球能耗降低做出了最大贡献,贡献率超过35%,高于美国的13%和印度的8%。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的关键性政策和新能源技术,中国在工业领域能耗降低最为显著,中国每年能效改善率超过了3%,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获得了报告的高度赞赏。报告说,得益于中国自2010年来取得的进步,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的贡献率达到30%。其中,全球太阳能消费的50%来自于中国,其次是美国和德国,分别为10%和7%。自2010年开始,中国大规模推广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和电气等,生物质燃料的使用率每年降低6%,拉动了亚洲地区清洁烹饪普及率的提高。
报告预计,中国将继续作为可再生能源消费的领头羊,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份额将从2015年的15%增加到2030年的20%。报告认为,一系列节能减排的重大措施正在酝酿之中,中国工业大幅度降低对煤炭的使用,正在清理一批老旧低效、消耗煤炭的产能,降低排放,将会进一步促进能耗的降低。
整个非洲大约1/3的新增电力供应都来自中国投资的项目
东非国家电力设施的改善成为报告中的一个亮点。报告显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电力供应取得了强劲增长,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这些国家的电力普及率每年提高3%以上。在这些非洲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参与的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刊登文章称,非洲去年吸引的中国政府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多,中国资金助力非洲能源发展,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亲密。中国金融机构2017年向世界各地能源项目提供的256亿美元贷款中,有68亿流向了非洲国家,占贷款总额的近1/3。根据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发电和输电是非洲接受中国贷款最多的领域,在贷款总额中,这个部分占到223亿美元。2017年向非洲提供的68亿美元贷款全部用于电力项目。
海湾合作委员会互联电网管理局主席哈里发表示,中国在能源领域与各国开展广泛合作,中国企业在推动全球能源和电力发展方面给全世界带来很大帮助。中方目前正参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众多水电项目和各大洲电网互联互通,中国的参与不仅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电力短缺,还极大降低了电力价格。
目前在建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直流联网输电线路工程,由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承建,投资总额达14亿美元。该项目将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两国间搭建一条长1045公里,容量为2000兆瓦,项目已于2016年8月启动,拟在今年12月完工。项目建成后,乌干达、南苏丹等国家可将其电网与肯尼亚境内的新建电网连通,实现东非国家电网互联互通。这是东部非洲电力高速联网主干线路,也是东非区域电力互联规划的重要工程之一。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在解决贫困国家能源普及性方面,中国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整个非洲,大约1/3的新增电力供应都来自中国投资的项目。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对本报记者表示,作为实施《巴黎协定》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中国积极开展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减少环境污染,在降低煤炭等一次能源的消耗和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实现了重要的进步。拉法兰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致力于创造一个保护人类的地球环境,中国对全球能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