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经济研究》第二届中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近20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清洁低碳转型的能源环境政策选择”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主持。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关雪凌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关教授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和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表达了诚挚的问候和由衷的感谢。关教授高度赞扬了本次论坛召开的意义,指出能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核心动力,事关国计民生,本次会议既把握时代脉搏,又顺应发展潮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关教授还对推动能源转型的现实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共同探讨,共享经验,共谋发展,加快经济学理论在当前能源问题中的新应用。
《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教授发表致辞。张社长针对本次论坛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阐释了《经济研究》团队打造学科论坛过程中在机制建设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并表示希望本次论坛的评审专家和发起单位能够紧密团结,进一步完善论坛制度。
在之后的大会主题报告中,《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教授主持,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米志付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潘家华教授围绕“世界经济格局演进中的转型发展”发表主旨演讲,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指出能源、环境、气候变化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潘教授首先从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性、全球性和长远性解释三要素之间的区别,并指出能源、环境、气候变化作为学术共同体具有一致性。依据能源、环境、资源、经济增长的内涵,潘教授将世界分为五类经济体,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扩张型的经济体,以日本和欧洲为代表的超饱和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的接近饱和的新兴经济体,以印度为代表的扩张型新兴经济体,和以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欠发达经济体,五类经济体格局表明了未来的能源需求格局。
潘教授指出,环境保护工作和能源转型工作需在此格局基础上进行,并由此推进不同经济体合作共赢。最后,潘教授建议,中国需通过创新的方式形成能源转型方案,实现转型目标。
在新时代下,能源与环境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中的关键作用愈加明显。本次《经济研究》第二届中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学者论坛的成功举办,既适应了当前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能源转型的理论高度,有助于推动中国能源发展路径未来的转型实践朝着更深刻、更具体的方向发展。
责编: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