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每逢采暖季,空气质量会经历一番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燃煤排放物的“洗礼”。但在雄安新区,一座小县城却早就形成了一种清洁供热模式——“雄县模式”。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雄安新区,了解“雄县模式”,探寻如何打造地热资源综合开发的“雄安样板”。
华北平原的“无烟城”
出了北京五环,南行100多公里,便来到了雄县。从2009年开始,雄县大规模使用地热能集中供暖,如今地热能供暖已覆盖县城95%以上的建筑,堪称一座“无烟城”。
身为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杨炳良是土生土长的雄县人,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雄县便有“地热供暖”,“那个时候大部分都是无序开采,私人企业随意打井经营,用过的地热水乱排乱放,也没有回灌。”
地热资源无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排放到地表的地热水污染土壤,致使土壤板结,并污染浅层地下水。
为解决这个问题,2009年8月,雄县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旗下的中石化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星公司”)签订了《地热开发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雄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星公司下属的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新星公司与冰岛极地绿色能源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目前已经将总部搬至雄县,并在雄县设立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雄县模式”得到国家认可并推广。杨炳良介绍说,“雄县模式”可简要总结为: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整体规划,科学开发;技术先进,保障地热产业可持续发展;央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杨炳良表示,“雄县模式”技术上的核心是“取热不取水”,从开采井将地热水抽出后,通过换热器取热,然后由回灌井将冷水重新注回地下水层。与此同时,另一套自来水循环系统将经过加热的水通过供暖管道送入千家万户,这样实现“采灌平衡”。
据介绍,截至2018年底,河北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雄县和容城供暖面积达70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雄县、容城城区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在雄县大营村等10个自然村全部实施地热代煤改造。
从“雄县模式”探索“雄安样板”
“雄县模式”可否复制为“雄安样板”,如何科学利用地热资源,构建雄安新区清洁供热系统?这也是郜洪强正在探索的问题。
53岁的郜洪强是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总工程师、九三学社河北省直委员会副主委、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目前,他借调至雄安新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主要负责新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
在郜洪强看来,雄安新区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分布有容城、牛驼镇(雄县)和高阳(安新)三个地热田,地热田面积占雄安新区总面积的80%。
郜洪强表示,目前,雄安新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正处于“摸家底”的阶段。雄安新区地热主要用于供暖,其次是洗浴,少部分用于种植养殖。雄安新区共有地热井320眼,经过估算,雄安新区地热水年开采量2100万立方米,供暖面积达863万平方米。
据郜洪强介绍,2018年9月,雄安新区管委会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专项整治行动,并出台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截至2019年3月中旬,完成了全区320眼地热井核查建档等工作。
郜洪强表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易回灌、水质优等特点。此前,雄安新区地热井数量及地热开采量快速增加,因无序开采存在一些“历史欠账”。“目前新区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地热资源勘查精度,编制地热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完善地热矿业权制度,建立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构建多功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
郜洪强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地热资源安全、高效、易调节等优势,以用户为节点,分散布置供热站,科学开发水热型地热资源、合理利用浅层地热资源,配合天然气、电力、生物质等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地热+”清洁供热系统。
责编: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