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形势日趋严峻。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预计2020年将达到35%以上。由此,超低能耗建筑才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山东、河南、北京、吉林等省市均已出台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的政策和技术标准,在财政补贴、非计容面积奖励、备案价上浮、绿色信贷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优惠。在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过程中,政府、企业、用户分别扮演什么角色?该如何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就此表示,政府要制定好相关鼓励和引导政策,加强市场监管;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用户要自觉使用节能产品。同时,整个行业要克服浮躁情绪,踏实、稳步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又好又快发展。
Q: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A:我认为有四点:首先,我国针对“超低能耗建筑”的研究比欧美国家晚了10~20年,欧美国家在1990年前后就提出了“超低能耗建筑”概念,我国在2010年前后才提出;其次,欧美国家技术体系已经较为完备,如德国、美国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而我国仍处于试点示范起步阶段;再其次,欧美国家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的目标非常清晰、明确,如欧盟规定到2020年成员国要实现新建建筑近零能耗的基本目标,美国也提出到2030年新建联邦建筑要达到零能耗标准,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最后,欧美国家的社会认知度比我国要高,超低能耗建筑作为我国新兴行业,社会认知度还有待提高。
Q:超低能耗建筑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好的案例或经验可供参考?
A:第一个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成的CABR近零能耗示范楼,它通过高性能建筑围护结构、高效建筑能源系统以及优质的运行管理,实现了与同类建筑能耗相比节能80%以上的目标,达到了“冬季不使用传统化石能源供暖,夏季供冷能耗降低50%”的节能效果。第二个是青岛中德生态园,它完全按照德国被动房设计理念,采用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无需传统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实现了冬暖夏凉。第三个是河北省高碑店市的列车新城,它采用的是中国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为当地居民营造了一种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Q:有部分专家认为超低能耗建筑过于强调建筑高气密性、机械通风、非常高的外墙保温性能,不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或湿热地区的建筑,对此您怎么看?
A:首先,不要把德国被动房体系和我国超低能耗建筑体系混为一谈。建筑高气密性、机械通风只是针对德国被动房体系,不是我国的超低能耗建筑体系。我国虽然强调气密性、机械通风,但不完全照搬德国,而是在借鉴基础上进行了更合理的处理和提升,强调了开窗通风。其次,大型公共建筑存在内热量大特点,需根据不同建筑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来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湿热地区建筑,应采取屋顶外墙隔热、窗户外遮阳等措施,来降低室内温度。
Q:2019年9月1日起,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正式实施,这对进一步推动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A:首先,它是以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的行业规范,具有引领性,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它的实施对带动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升级换代、促进建筑质量的提升、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Q:超低能耗建筑要想进一步打造成近零/零能耗建筑,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A:政府要加快、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方面投入,目前很多技术问题,仍需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研发来解决。技术人员设计施工能力、素质也要加以提升,近零/零能耗建筑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技术人员加强设计施工能力学习。另外,整个行业要克服浮躁情绪,发展近零/零能耗建筑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光喊口号,要脚踏实地,科学、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还要摒弃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的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
责编:ke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