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年近“知天命”,但不接受“成事在天”,仍坚持“谋事在人”,为勘查地热资源坚守雪域高原,他就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西藏高温地热资源勘查项目负责人——程纪星。
作为中核集团铀矿勘查物化探技术领域科技带头人、核地研院科技委副主任,25年党龄的老党员,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多方协作协调难度大等困境,他勇于承担起项目负责人重任。2019年4月带领项目组近20位成员奔赴西藏续迈和谷露地区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地热资源勘查工作。
4月初的北京已春暖花开,而远在3700公里外的续迈地热田因地处3900m的高海拔地区,加之山谷盆地的地理环境,却宛若严冬;5月末,项目组又进驻谷露地热田,4700m的海拔更使山上山下相差两个季节。高原地区晴雨不定,刚刚晴空万里,转眼间大雨倾盆而下,甚至白雪纷飞。初到西藏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克服恶劣的气候条件,还要面对剧烈的高原反应,有人刚下飞机就呕吐不止,步伐绵软;有人头疼欲裂,彻夜无法安眠;有人血压飙升至高压172,低压119,不敢“轻举妄动”,健步如飞已成奢望,红景天和氧气瓶成为每天必需品;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适应环境而被迫返回内地。如此境况下,程纪星带领张松、万汉平、郝伟林、韩军和李博等项目组成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勇担职责使命,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逐步推进研究区地热资源勘查工作。
在野外,他们用步伐丈量高原山脉,最远一天步行达15公里,只为探明远处山脊地质构造特征;他们背负数十斤重的仪器设备跋山涉水,钉钢钎的铁锤在挥下扬起的刹那仿若凭空增加数倍重量,本就体力不支的他们举起重锤,只为测明物探异常点。研究区地质勘探和物探测量剖面的最高点到达海拔5300m,这里空气稀薄,人迹罕至,抬头可见念青唐古拉山,他们成了离天最近的人。绝美的景色拂去身体疲惫,更激发了他们工作的动力。
在野外驻地,窄小的铁皮集装箱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多功能场所。两张上下铺和一张简易书桌就是四人住宿标间,挂满墙的安全条例和规范制度、拼在一起的折叠桌再加板凳,就变成了餐厅和会议室。独立卫生间和能冲热水澡的浴室那是回到拉萨驻地才有的稀罕物。在野外,24小时不间断用电无法保障,给仪器设备充电是一项浩大工程,个人通讯工具只能靠后,信号时有时无,对外联系时断时续。
在高原环境进行勘探工作的难易程度比平原地区艰难数倍,艰苦的生活条件更加无法有效缓解工作疲劳。程纪星在野外长咳不止,因不愿耽误工作进度,忍无可忍才到医院检查,结果是感染衣原体肺炎。在高原,一场普通的感冒都有可能变成致命的重病,但他仍坚守野外前线,轻伤不下火线;40岁以上人员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成了硬性要求,所有人员下山回到驻地后先吸氧成了习惯动作。
11月1日,续迈地热田钻孔钻至508m进行测温时,地层复杂情况超出预期,全孔段破碎,发生卡钻事故。程纪星带领项目组征求多方专家意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经过连续6天不间断地尝试和多方协调处理,最终解决卡钻问题,避免了数十万元经济损失。项目组果断决定调整井身结构,取消原计划扩孔工作,及时下入技术套管,保护钻井壁,保证钻井安全并获得了全井岩心数据和测井数据,满足了业主方要求。
在9个月的工作中,西藏地热项目组业务和党建工作两不误,在繁忙紧张的业务工作中,结合实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程纪星带领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中核集团开发西藏地热资源、落实央企社会责任”时刻铭记在心,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艰苦奋斗,大力协同。为开展好主题教育,程纪星和项目组党员经常开展谈心谈话,组织续迈驻地党员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录制七一主题视频,带领项目组全体人员坚守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以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坚决履行好地热资源勘探任务。
截止至12月底,项目组所有成员安全收队,顺利完成2019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地质、物探、水文和钻探等方面的地热资源勘查任务,对两块地热田的地热条件形成总体认识。通过实施续迈地热田604.38m钻孔,进一步查明了该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和地表热水来源,修正三维热储模型。完成谷露地热田专项构造调查和物化探测量,查明物化探异常的空间展布特征,为谷露地热田下一步钻探施工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上述工作的开展,拓展了中核集团勘查领域,加速了《中核集团地热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产业目标的推动实施,大大提高了中核集团在高温地热勘查领域的竞争力。(党群工作部李子雨供稿/项目组摄影)
责编: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