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中国地热资源探测评价研究领域,王贵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在35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以匠人的执着和探路者的使命感,向社会奉献了丰硕的地热创新成果。
“十二五”期间,他组织实施了全国性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研发地球浅表层地质体换热能力评价技术,创建浅层地热能开发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首次主持完成我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区划。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地热产业化进程。
在地球深部探索领域,他构建了不同壳幔架构干热型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圈定我国干热岩勘查开发靶区,为我国干热岩勘探区选择提供理论支撑。评估了我国大陆三至十公里干热岩资源相当于856万亿吨标准煤。优选出我国首批干热岩勘查靶区,包括共和盆地、贵德盆地、雷琼地区、冀东地区、松辽盆地等。
为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地下透明雄安”,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夜思虑着、奔波着。在雄安新区容城3024-3174米深热储实施了水力喷射+酸化压裂综合增产改造,实现了目标层段涌水量提高近10倍。针对低产能碳酸岩热储,提出了适用于全井段的储层酸化增产改造方案,在牛驼镇地热田2470-3978米深热储实施增产改造工作,实现全井段产能提升64%。
在地热界,王贵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地质师,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AltaRock Energy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老师作为水环所地热团队带头人,在团队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上,以学术思维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同时,在科研基本技能方面,对团队年轻科研工作者严格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这是团队成员张薇对王贵玲的中肯评价。
“对团队中的各项工作,他都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全力以赴推进工作进展,即便在节假日他的日程也会安排的很满,并坚持到野外一线开展工作,可以说是常年无休。”张薇告诉《中国地热》记者,他用行动、担当践行着新时代地质精神。
马峰是王贵玲团队的成员之一,在他的眼里,王贵玲具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认真执着、实事求是、永不放弃的品格。马峰至今依稀记得,2010年他刚毕业来到水环所工作时的场景:“王老师除了休息,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单位度过,几乎每个周末都能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后来,随着任务的繁重,王老师出差增多。”
王贵玲数十年如一日在地热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97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地质调查计划项目30余项,在地热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理论技术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得科学技术奖1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授权专利12项。
王贵玲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1987年,王贵玲从原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毕业。河北籍的他毕业回到河北参加工作,他顺利的进入了当时国内水文地质顶尖单位——原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即今天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王贵玲记忆犹新的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我国东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这是国家的一个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里面的一个小专题,要求在5年时间内完成我国东经106度以东地区的地热资源评价。“那时候技术不发达,在没有高新技术辅助地图定位的年代,需要把寻找到的地热井的定位手工标注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然后缩小 到一定比例,最终才形成一幅标准地图。”
从参加工作到今天,王贵玲大致经历了我国地热行业从计划到市场,再到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他说,对于一名地热科研工作者来讲,这三个历程正好对应了地热科研工作的高潮-低潮-高潮三个阶段。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真实写照。他回忆说,这个时期虽然社会上地热开发如火如荼,但在国家层面上地热勘探、研究等工作基本停止。“到本世纪,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问题及全球气候变化,地热再一次被重视起来。”
在我国地热发展历程中,带给王贵玲最深的体会是: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一份子,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坚定自己的理想、做好自己的事情。
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决定》,王贵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向《中国地热》记者说:“能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感到非常荣幸。能获此殊荣,首先感谢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部局所领导的厚爱与信任,给予我施展的平台。”
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他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背后记载了他的勤恳、实干、创新、奉献,这也是对他35年来投身地质地热事业成绩斐然的褒奖。一路走来,王贵玲还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河北省直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李四光学者等殊荣。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更值得被记录的是执着坚守、热爱担当。“我想说的是,在这几十年的工作中,我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了自己想做而又该做的事情。”从风华正茂的壮志青年到沉稳深厚的中流砥柱,岁月交替更换,不变的是他那份初心,那份执着的热爱和坚守。
“困难肯定是有的,但也很快乐”
我国地热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温泉的开发利用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但真正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热能始于20世纪70年初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热开发开始沿着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发展。
王贵玲介绍,在地热能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初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相当一部分天然温泉水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无序开采局面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地区的地热井过于集中,过量开采现象严重,造成热储压力持续下降,影响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查明我国地热开发利用现状,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地下热水资源现状调查评价工作,王贵玲牵头组织了全国各省30多家兄弟单位、几百位技术人员对各省现有的温泉、地热井进行了系统的摸底调查,在短期内完成了这一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任务。
“在摸底调查过程中,很多温泉还藏在大山深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王贵玲团队对部分开发历史悠久的温泉还要查阅资料、追溯历史、古今对比,他坦言“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地质人的‘苦’与‘乐’也正在于此”。
在此调研基础上,王贵玲带领其研究团队精心编纂了《中国地热志》丛书,并于2018年底正式出版,全面介绍了当前我国地热资源现状,而这一2000多页的丛书背后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是集体大协作的结晶。据了解,《中国地热志》丛书共分为华北、西北、东北卷,华东、华中卷,华南卷,西南卷一,西南卷二以及西南卷三6卷,收录了我国温泉(群)、代表性地热井2767处,其中温泉(群)2082处,代表性地热钻孔685处。
“十二五”期间,王贵玲主持完成了我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区划。为了掌握全国各省的基本地热地质参数,王贵玲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野外奔波,返回单位后及时组织团队整理数据。“有时为了一个参数或问题,他会连夜亲自开车到北京同专家进行讨论,确保工作的准确合理。”马峰回忆说。他始终坚持拿出的每一条数据都要谨慎,而且要经过专家多方论证、反复征求意见,才能够说出来。
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实施方案编写工作历时2年多,王贵玲带领编写团队进行过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尽管这样,但他们并没有一丝放松和懈怠。“其中有一年,正值中秋节假期,在多数人与家人团聚时,王老师带领我们对方案进行通宵达旦的修改。”马峰回忆说,那晚,大家没有看到天空的明月,但大家编写的方案文本却更加圆满。
王贵玲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018年,王贵玲牵头相关单位联合建成了京津冀首个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在京津冀地区实现了中低温地热发电与供暖高效利用。由他牵头完成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个地方很关键,我们不能放弃”
打造绿色智慧新城是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主题,地热能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王贵玲深知“在这个地方开发地热意义十分重大”,为实现雄安地热的“透明化”,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王贵玲向记者介绍,雄安新区成立后,中国地质调查局立即启动了“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项目,在雄安新区部署了3个地热田的整装勘查,通过物探、钻探等手段全面完成了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能够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王贵玲倍感荣幸。他带领团队查明了新区的地热条件。全区热储层埋藏浅、温度高、储量大、尾水易回灌,整个雄安新区每年可采的地热资源量可达到346万吨标准煤。除此之外,他们还实现了华北平原温度、水量的高产能地热井新突破,勘探的地热井出水温度最高达到123℃,流量最大达到了每小时250立方米,单井建筑物供暖潜力超过30万平方米。
成绩的背后是王贵玲团队攻坚克难、凝心聚力、不断求索的体现,更凝结着王贵玲他本人的执着与担当。马峰回忆说,“在雄安新区地热调查中,多数地热勘探孔为前期工作的盲区,王老师说‘我们地热勘探就是要将钻孔布设在地质构造的复杂区,这样才能掌握整个热储的分布格局,不能因为风险大就选择前人探明的地方布控’。”
在雄安新区地热调查中让马峰印象深刻的是,在位于容城与安新交届断裂带附近的一个钻孔,由于缺少足够的物探资料,在井位论证阶段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专家多次论证仍然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正当大家决定放弃该点位时,王老师说,“这个地方很关键,我们不能放弃,高风险会有高回报,我们的工作不是放弃,而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勘探风险”,随后组织大家连夜对周围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梳理分析。
“经过反复和周边钻孔地震图像的对比,最终确定了相对合理的钻孔点位,最终这个钻孔也在雄安新区地层划分和产能上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点,实现了勘查找矿突破。”马峰说,这也正是王老师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使他在雄安新区牵头布设的所有钻孔均取得了成功。
王贵玲介绍,根据雄安新区的地热条件,他们提出了“地热田整装勘查、采灌均衡开采利用、全区统筹开发管理”的地热开发利用“雄安模式”,其核心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全过程地热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这一模式能够在华北平原等其他地热资源条件相似的地区大力推广。
“如果现在不做,我们永远是零”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我们称之为地热资源,它与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干热岩就是地热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央综合展里展出的一块“石头”吸引了众多观众观看。这块特别的石头来自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试采现场GH-02井的干热岩岩心。
干热岩是一种埋藏于地球深部、内部不存在或仅存在少量水、温度高于180℃的高温岩体。作为一种可用于高温发电的清洁能源,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大、零污染排放、热能连续性不受季节制约、利用率高等特点。
王贵玲介绍,国际上干热岩的试验开发已近半个世纪,大致经历了“萌芽期-过热期-低潮期-复苏期”四个阶段。我国干热岩研究和开发等工作起步较晚,真正开始相关研究是在2011年后。“十二五”时期,王贵玲优选出包括共和盆地、冀东地区在内的我国首批干热岩勘查靶区。
目前,国际干热岩开发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至今仍未形成理想的商业化热储,离成熟的商业化运行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我国干热岩开发问题上,王贵玲曾说:“地热是未来能源,如果现在不做,我们永远是零,现在你做了就是在积累技术”。
在“寻岩之路”上,王贵玲团队走上了一条没有经验可借鉴的路,只能在不断摸索中探寻正确的解决方法。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2014年4月,在青海共和盆地地下2230米处首次钻获温度达153℃的干热岩;2017年5月,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00℃以上的高温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探重大突破。这些成果打破了以前我国干热岩找热零突破的局面,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勘查发现干热岩资源的空白。
王贵玲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他欣慰地向记者说,目前青海共和盆地已实现了干热岩试验性发电并网,这为我国未来干热岩开发开了一个好头。眼下,青海共和盆地正在开展干热岩试采发电增效技术攻关和技术路径的优化。
在取得成就感到欣喜的同时,王贵玲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制约我国干热岩开发的靶区选址、高温硬岩深钻、诱发地震、井间联通与回收、深部储层表征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干热岩开发距离商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吸取国际上经验与教训,防止过早进入干热岩开发的‘过热期’,导致人财物的浪费”。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王贵玲深谙,在地热资源探测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前方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王贵玲秉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深耕探路、砥砺奋进不停步。
采访后记
忙碌,是王贵玲日常工作的常态。记者几次预约采访他时,他都因工作忙脱不开身,有时因临时重要会议而不得不取消采访。“忙碌”,也是此次采访他的团队成员对他本人的描述中提到的“高频词”。
王贵玲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从毕业参加工作直到今天,他做到了“我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了自己想做而又该做的事情”。坚守初心很难,但值得。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勇攀地质科技高峰”的路上,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王贵玲用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坚强的意志,脚踏实地的努力,创新实干的精神外,没有捷径可走。
总结这35年的工作,王贵玲认为科研工作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他寄语青年一代地质地热工作者:保持信仰,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脚踏实地,保持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每一份执着都源于热爱,每一次坚守都始于担当。他始终坚信:中国地热的明天更美好!
责编:dhl